
【查看证书】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手术切除后,碘 131 治疗常作为重要辅助手段,用于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以及可能存在的转移灶,这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不过,碘 131 治疗并非简单的流程,其前后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患者及其家属务必充分了解。
治疗前准备
饮食调整
在碘 131 治疗前的几周,患者必须严格遵循低碘饮食原则。这是因为甲状腺组织对碘有着极高的摄取能力,日常饮食中的碘会与碘 131 竞争,被甲状腺摄取,进而降低碘 131 的治疗效果。像海带、紫菜、各类海鲜等这类富含碘的食物,必须严格禁食。同时,也要避免服用含碘的药物以及维生素补充剂。此外,加工食品中使用的碘盐也需留意,烹饪时尽量选择无碘盐。低碘饮食需持续到治疗前,以此确保体内的碘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有利于后续碘 131 被有效摄取。
停用相关药物
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常规操作,但在碘 131 治疗前需要停用。一般而言,左旋甲状腺素钠片需停药 4 - 6 周,目的是使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TSH 就如同 “催化剂”,能够刺激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以及癌细胞对碘 131 的摄取,从而增强治疗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可能影响碘 131 摄取的药物,比如胺碘酮等,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提前停用,避免干扰治疗进程。
身体检查
全面的身体检查是碘 131 治疗前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常规的血液检查,用于评估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之外,还需要进行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例如颈部超声、全身碘扫描等。Tg 水平能够反映甲状腺组织或者癌细胞的残留情况,而影像学检查则有助于明确肿瘤的转移范围与位置,为精准制定碘 131 治疗剂量提供依据。
治疗过程
剂量确定
碘 131 治疗的剂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精准制定。医生会综合考量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转移情况、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多少,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剂量相对固定,然而针对转移灶的治疗剂量则需要更为精细的考量。例如,肺部微小转移灶与骨转移灶所需的碘 131 剂量就有所不同。只有合适的剂量,才能在有效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服药与隔离
患者在口服碘 131 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确保药物完整吞服,避免出现洒漏的情况。由于碘 131 具有放射性,服药后患者需要在特定的隔离病房接受隔离。隔离时间根据服用剂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为 3 - 7 天。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病房内配备有独立卫浴,排泄物也需按照特殊流程处理,以此防止放射性物质扩散,保障公众安全。同时,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式打发隔离时间,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后护理
辐射防护
碘 131 治疗后,患者体内仍然带有一定的放射性,回家后依然需要注意辐射防护。在一段时间内,要避免与孕妇、儿童密切接触,保持 1 - 2 米的安全距离。个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应单独使用并定期清洗。此外,患者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以减少对他人潜在的辐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放射性会逐渐降低,防护要求也可以相应放宽。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碘 131 治疗会破坏甲状腺组织,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长期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按量服用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切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者停药。在治疗初期,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根据检查指标调整药物剂量,以维持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稳定,保障身体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并发症观察与应对
碘 131 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颈部局部反应,表现为颈部肿胀、疼痛,一般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口干、味觉改变等涎腺损伤症状,可以通过多喝水、咀嚼无糖口香糖来促进唾液分泌,从而改善症状。若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止吐药物。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要关注月经周期的变化,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从长期来看,少数患者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继发性肿瘤等风险,定期复查至关重要,以便能够早期发现并处理问题。
碘 131 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从治疗前的精心筹备,到治疗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再到治疗后的悉心护理,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都与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健康紧密相连。患者及其家属认真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碘 131 治疗的优势,战胜病魔,重新恢复健康生活。
(科普作者姓名:徐丽娜,现职称:主管护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河医院区影像与核医学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