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光明。心源性休克与心力衰竭,这两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曾经让无数患者和家庭陷入绝望。但如今,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涌现,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源性休克:从紧急干预到综合支持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状况,它通常由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患者血压急剧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反应。在过去,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患者预后往往不佳。但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紧急医疗干预、药物治疗、机械支持治疗、病因治疗和综合支持治疗在内的全方位治疗体系。
紧急医疗干预是心源性休克治疗的首要步骤。这包括迅速评估患者状况,采取必要的生命支持措施,如气管插管、呼吸支持、心脏监护等,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药物治疗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通过调整血管张力,改善组织灌注,是迅速提升血压、稳定生命体征的关键。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输出量,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的心源性休克尤为有效。此外,利尿剂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也是心源性休克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机械支持治疗成为重要的选择。临时心脏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心脏功能,为心脏恢复提供支持。特别是ECMO,它能够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人工膜肺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回输体内,为患者赢得更多时间接受进一步治疗。
针对心源性休克的病因进行治疗同样关键。例如,对于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休克,需尽快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心脏血供;对于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因,则需进行相应的抗炎、免疫调节等治疗。
此外,综合支持治疗也是心源性休克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包括营养支持、电解质平衡调整、感染防治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心力衰竭:从药物治疗到心脏移植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领域的一大挑战,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并预防疾病的进展。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药物治疗仍然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能够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是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心脏的同步收缩,提高心脏功能。CRT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也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存在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ICD可以预防猝死,保障生命安全。
当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心脏移植成为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心脏移植可以恢复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获得正常生活的能力。然而,由于供体限制,手术机会较少,且手术风险和术后管理也较为复杂。因此,心脏移植通常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自我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闫梦龙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