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因其高病死率而备受关注。了解ARDS的发病机制、识别其症状以及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泡-毛细血管功能障碍,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其病因包括肺内原因和肺外原因两大类。肺内原因如肺炎、误吸、肺挫伤等;肺外原因则包括全身严重感染、多发伤、休克、高危手术等。此外,ARD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肺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多个方面。
ARDS的症状识别 ARDS起病急骤,通常在原发病发生后的一周内出现。其典型症状包括:
呼吸急促与困难:患者呼吸频率加快,感到胸部紧迫感和气喘。
低氧血症:由于肺功能受损,氧气无法充分进入血液,导致皮肤黏膜发绀,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混乱、疲乏等症状。
胸痛与压迫感:部分患者可能感到持续的胸痛或胸部压迫感。
发热与疲劳:身体抵抗感染的反应可能导致发热,同时氧气不足和免疫系统消耗大量能量会使患者感到疲劳和虚弱。
体格检查可发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体征,听诊双肺早期可无啰音,后期可闻及细湿啰音。
ARDS的诊断方法 ARD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血气分析。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不能用常规氧疗方式缓解。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或CT扫描显示双侧阴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解释。
血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严重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的疾病,如重症肺炎、心功能不全等。
ARDS的应对措施 ARDS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治疗与非机械通气治疗两大类。
机械通气治疗:是ARDS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如小潮气量通气、压力限制性通气、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等,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俯卧位通气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支持呼吸。
非机械通气治疗:包括肺水清除与液体管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补充疗法、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凝剂等)、营养支持等。尽管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仍在探索中,但它们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ARDS的措施 预防ARDS的关键在于减少其高危因素,如戒烟、健康饮食、预防感染、定期体检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重症患者、长期吸烟者、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应密切监测其呼吸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ARDS。
ARDS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识别、诊断方法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ARDS,降低其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面对这一紧急状况时,保持冷静,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的责任。
(胡琼涛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