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王翠霞:心力衰竭:被忽视的心脏“警报”
时间:2024-06-17 15:58:00    来源:河南经济网    

查看证书

  在众多心血管疾病中,心力衰竭正悄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并不多,甚至在身体发出明显信号时,还浑然不知。其实,心力衰竭是心脏发出的紧急“警报”,一旦忽视,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心力衰竭,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认识心力衰竭

  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简单来说,当心脏的功能受损,无法像正常时那样有效地将血液泵出,满足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需求时,就会发生心力衰竭。打个比方,心脏就像一台“发动机”,而心力衰竭意味着这台“发动机”的动力不足,无法正常工作。

  心力衰竭的分类: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起初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随着病情发展,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右心衰竭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腹胀、食欲不振、颈静脉怒张等表现;全心衰竭则兼具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此外,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速度,又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慢性心力衰竭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病情相对较缓,但会持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心力衰竭的危害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功能下降,身体活动耐力明显降低。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做家务、散步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气喘吁吁、疲惫不堪。长期的疾病困扰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高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疾病,病情会逐渐恶化。随着心脏功能的不断减退,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死亡率也随之升高。而且,心力衰竭患者往往需要反复住院治疗,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心力衰竭的成因

  心脏疾病因素:这是导致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原因。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最终引发心力衰竭。此外,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也都可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导致心力衰竭。

  其他因素: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泵血,久而久之,心脏会逐渐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态,会引起心肌病变和血管病变,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此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衰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也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另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不合理使用药物等,都可能成为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

  四、心力衰竭的诊断

  症状判断:心力衰竭的症状较为典型,但也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当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休息时也感到乏力、疲倦,或者出现下肢水肿、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应警惕心力衰竭的可能。患者可以留意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以及缓解方式等,为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辅助检查:医生在诊断心力衰竭时,除了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外,还会安排一系列的辅助检查。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心脏超声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测量心脏的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指标,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液检查,如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 proBNP)检测,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指标在心力衰竭时会明显升高;胸部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以及肺部是否有淤血等情况。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还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五、心力衰竭的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的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下,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同时,要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加重水肿。合理的运动也非常重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和身体的耐力。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激动等,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也有积极的作用。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核心。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它们可以促进体内多余水分和钠盐的排出,减轻水肿和心脏的前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能够抑制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降低血压,改善心脏的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等,具有保钾利尿和抑制心脏重构的作用。此外,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等,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器械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考虑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通过植入起搏器,使心脏的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则主要用于预防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降低猝死的风险。

  心脏移植: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最后的治疗手段。心脏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由于心脏供体的短缺以及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六、预防心力衰竭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是预防心力衰竭的关键。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心理平衡,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心脏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心力衰竭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但通过了解其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身体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时,千万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同时,我们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好我们的心脏,避免心力衰竭这一心脏“警报”的响起。让我们重视心脏健康,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王翠霞)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