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1/100000-l/30000。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为ATP7B,该基因突变可使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体内过多的铜在机体各组织尤其是肝脏、大脑、角膜、肾脏等部位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该病常在青少年时发病,是至今为数不多的既是可治性又是致死性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关键在于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治疗。
WD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肝脏和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及血清铜和24小时尿铜等综合判断。
该病发病年龄悬殊5-35岁为高发,有报道称年龄最小为9个月,最大为72岁。并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病缓急与病情进展速度不一;
(2)各脏器受损的顺序和程度也存在差异;
(3)体内铜沉积的部位和数量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造成不同脏器为主的全身性功能损害。
WD是一种罕见病,本病涉及多个系统的损害,所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容易误诊,据国内有关报道,一般误诊率在24~90%之间,平均为43.2%。误诊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9年。
如何早期识别“肝豆”?
有以下症状者,需谨WD可能: 肝脏症状 常见于儿童,多次及多项检查均不能解释的肝脏疾病。如不明原因的肝损伤:在疾病早期,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轻度升高,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脏疾病。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肝硬化、黄疸及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等。若常规保肝治疗效果不佳,且排除了其他常见肝脏疾病,应考虑WD的可能。 神经系统症状 震颤:通常是WD神经系统症状中最早出现的表现之一,多从手指开始,逐渐波及上肢、下肢、头部等,震颤可为静止性、意向性或姿势性,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书写、进食等日常活动。
肌张力障碍:早期可表现为面部表情减少、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肢体扭转、痉挛等严重的肌张力障碍症状,导致患者行走困难、姿势异常。
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语速减慢、声音低沉等构音障碍症状,以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这些症状往往逐渐加重。 精神症状 性格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如原本活泼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者原本温顺的人变得脾气暴躁、易激动等。
学习及工作能力下降:在青少年患者中,可能出现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成年患者则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工作效率降低,对工作的胜任能力下降等。 凝血功能障碍,如鼻出血、皮肤出血点等; 不明原因的肾小管病变或骨骼病变; 不明原因反复出现的溶血性贫血; 家族中有相同或类似患者,特别是患者的近亲。 该病的治疗效果与确诊早晚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早期症状及识别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一旦延误诊断,不能及时忌铜饮食及驱铜治疗,将会产生永久的神经功能和肝功能的损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变化,发现有上述症状及时就医。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边淑芳 单位:郑州颐和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