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和运动关节,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行走、跑步还是跳跃,都离不开它的稳定支持。当因骨折、韧带损伤等原因接受踝关节手术后,术后科学的康复与精心护理是恢复关节功能、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所在。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今天为大家做一期科普,为大家全面解析踝关节术后康复与护理的要点,希望大家从中受益。
术后初期护理(1 - 2周)
1.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的妥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与干燥,切勿随意揭开或触碰。医护人员会定期更换敷料,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异味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伤口渗血增多、周围皮肤红肿加剧或出现异味,需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防止感染扩散,影响愈合。
2.肢体抬高与固定:术后将患肢抬高,一般高于心脏水平15 - 20厘米,可利用枕头等支撑物。这样做能够促进血液回流,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通常会使用石膏或支具对踝关节进行固定,以维持关节的稳定,促进组织修复。务必确保固定装置的位置正确、松紧适度,过松无法起到固定作用,过紧则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麻木、疼痛加剧等问题。
3.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有效的疼痛控制不仅能提升患者的舒适度,还能为后续康复训练奠定良好基础。患者不要强忍疼痛,应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的程度、性质和部位。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止痛、物理止痛等多种方法,如合理使用镇痛药,或通过冰敷踝关节周围(每次15 - 20分钟,每2 - 3小时一次)来减轻肿胀和疼痛。
康复训练
1.早期训练(术后1 - 2周):此阶段身体尚在恢复,训练以简单、轻柔为主,重点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可进行脚趾的屈伸活动,如用力弯曲和伸展脚趾,每个动作保持3 - 5秒,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同时,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用力绷紧小腿肌肉,保持5 - 10秒后放松,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血栓形成。
2.中期训练(术后3 - 6周):随着伤口逐渐愈合,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在拆除石膏或支具后,开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借助他人帮助或康复器械,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和外翻运动。每个方向运动到有轻微阻力的位置,保持1 - 2秒后放松,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同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主动助力运动,如利用弹力带辅助进行踝关节屈伸,进一步增强关节活动度。
3.后期训练(术后6周以后):如果恢复情况良好,可进行更具挑战性的训练,以增强踝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和旋转练习,如站立位下踮脚尖、脚跟画圈等动作,每组15 - 20次,逐渐增加难度。还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在平衡垫上站立等,每次保持3 - 5分钟,每天3 - 4组,提高踝关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对能力。
日常生活护理
1.饮食:术后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新陈代谢。适当补充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有助于骨骼健康。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身体的刺激,防止影响恢复。
2.日常活动:在康复期间,要注意保护踝关节,避免过度负重和再次受伤。行走时可借助拐杖或助行器,减轻踝关节的压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防止关节疲劳。穿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选择鞋底柔软、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减轻踝关节的冲击。
3.环境调整:家中环境应进行适当调整,以方便患者活动。清除地面障碍物,保持通道畅通,防止滑倒。在卫生间、楼梯等易摔倒的地方安装扶手,提供额外的支撑。将常用物品放在容易拿到的位置,避免患者因够取物品而过度伸展踝关节。
心理护理
踝关节术后的康复过程往往漫长而充满挑战,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恢复缓慢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心理护理不容忽视。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患者自己也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让患者更有信心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
踝关节术后康复与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协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细致周到的日常护理以及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重新迈出稳健的步伐,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
(科普作者姓名:石姣琼,现职称:主管护师,单位:郑州市骨科医院,科室:综合病房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