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紧急情况的发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无论是交通事故、突发疾病还是意外伤害,都可能带来生命威胁。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急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急诊护理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还需要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迅速评估与稳定病情
在急诊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存在出血、骨折等明显的外伤。通过评估,医护人员可以迅速确定救治的重点和优先顺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评估的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采取措施稳定患者的病情。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对于出血的患者,需要迅速止血,避免血液流失过多导致休克。对于骨折的患者,需要进行固定,避免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
二、建立静脉通道与补液
在急诊救治中,建立静脉通道是救治患者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静脉通道,可以迅速给患者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确保药物和液体的快速输入。
补液是急诊救治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补液,可以迅速补充患者体内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补液的原则是“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的不良反应。
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
在急诊救治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需要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面色等体征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尿量、尿比重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呕吐、腹泻等症状。
通过监测,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例如,当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症状时,需要立即给予补液、升压等支持措施。当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缺氧症状时,需要立即给予吸氧、气管插管等支持措施。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与给予氧气支持
在急诊救治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患者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意识不清或昏迷的患者,需要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窒息的发生。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以缓解缺氧症状。
在给予氧气支持时,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对于轻度缺氧的患者,可以给予鼻导管吸氧;对于重度缺氧的患者,需要给予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还需要注意氧气的浓度和流量,避免氧中毒的发生。
五、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
在急诊救治中,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鼓励。对于焦虑、恐惧的患者,需要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减轻其痛苦。
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在救治过程中,需要保持冷静、专业的态度,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信心和安全感。
(查盼婷 郏县中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