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张嘴时下巴突然发出“咔咔”“咯噔”的响声,或是在咀嚼食物时感觉下颌运动不顺畅,甚至出现疼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很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发出的预警信号。作为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之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不仅影响日常进食和语言功能,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今天做一期科普,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这一疾病,希望大家从中获益。
一、认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是连接下颌骨与颅骨的重要关节,负责完成咀嚼、说话、吞咽等动作。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小轴承”,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活动。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疾病总称,主要症状包括关节弹响、疼痛(关节区、咀嚼肌等部位)、下颌运动异常(张口受限、张口偏斜等)。
该疾病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20 - 40 岁的中青年群体,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更易产生焦虑等情绪有关。此外,青少年群体因不良习惯较多,也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高发人群。
二、下巴咔咔响背后的“元凶”
(一)咬合因素
牙齿咬合关系不良是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如龅牙、地包天)、牙齿过度磨损、缺牙未及时修复等,都会打破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受力平衡。当牙齿咬合出现问题时,下颌在运动过程中,关节各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被破坏,就容易产生弹响和疼痛。
(二)精神因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咀嚼肌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这种肌肉的异常紧张会干扰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久而久之,引发关节紊乱。研究发现,许多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在精神压力较大时,症状会明显加重。
(三)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偏侧咀嚼、过度张口(如打哈欠时不注意控制、长时间大声唱歌)、经常咬硬物(如用牙齿开瓶盖、咀嚼坚果过度)等,都会增加颞下颌关节的负担,导致关节结构损伤。此外,睡觉时长期保持不当的姿势,如长期趴着睡压迫面部,也可能影响颞下颌关节的健康。
(四)外伤与疾病
面部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车祸等,可能直接损伤颞下颌关节。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累及颞下颌关节时,也会引发关节紊乱。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危害
除了下巴发出响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还可能带来诸多危害。持续的疼痛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导致咀嚼效率下降,进而影响营养摄入。严重的张口受限会使患者无法正常张大嘴巴,不仅影响吃饭,还会给口腔治疗(如补牙、拔牙)带来困难。长期的关节紊乱还可能导致咀嚼肌功能异常,出现面部肌肉疼痛、酸胀,甚至影响面部对称性,导致脸型发生改变。此外,反复的不适症状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
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发现下巴出现频繁咔咔响,同时伴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口腔颌面外科或口腔正畸科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临床检查(如触诊关节区和咀嚼肌、评估下颌运动情况),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 线片、磁共振成像 MRI)来明确诊断。MRI 能够清晰显示关节盘、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关节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强调个性化,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会建议自我调节,如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偏侧咀嚼、减少咬硬物)、注意关节保暖、通过听音乐、运动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消炎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肌肉松弛剂进行治疗。
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的关节结构问题(如关节盘移位无法复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关节镜手术、开放性关节手术等,手术旨在恢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五、日常如何预防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正确的咬合习惯至关重要。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矫正牙齿畸形、修复缺失牙。学会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使用下颌关节,如少吃口香糖、坚硬的食物,打哈欠时用手托住下巴以减轻关节压力。
总之,下巴咔咔响看似小事,背后却可能隐藏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健康隐患。了解这一疾病的相关知识,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护好我们的颞下颌关节,享受正常的咀嚼和语言功能,拥有健康的口腔和生活。
(科普作者姓名:耿玉东,现职称:副主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