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中脂肪沉着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脏重量的3%-5%。当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肝组织学上见肝细胞1/3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脂肪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饮酒、药物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脂肪肝临床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脂肪肝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于体检中发现,患者可有疲惫感;中度脂肪肝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肝脏肿大、肝区闷胀不适或疼痛等症状;重度脂肪肝则可能出现慢性肝炎的表现,如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等。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前,患者需要保持空腹6小时及以上,因为食物以及吞咽进的空气会干扰超声波的检查成像,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时,医生会将合适频率的探头置于被检者肋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肝脏的探查。观察肝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管道结构等。脂肪肝在超声上的主要表现为肝脏实质明亮,呈密集弥漫的细小点状回声,肝肾对比度增加。随脂肪肝程度的增加,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肝脏后部分回声衰减变强。
轻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呈密集细小,近场增强,远场衰减不明显,肝内血管、膈肌结构清晰;中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轻度增大,实质回声细密增强,远场1/2衰减,膈肌及肝内血管结构显示模糊但仍可见;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增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呈近场明显增强,远场2/3衰减明显,肝内血管结构显示不清晰,膈肌不显示。
单一超声下诊断脂肪肝并不全面,还需要结合血清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病毒学检查、血糖、血脂检查等综合判断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以便对症治疗。 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虽然可逆,但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因此,预防和治疗脂肪肝至关重要。
预防脂肪肝,首先要控制饮食,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要控制摄入的总热量,每餐七八分饱足矣。调整饮食结构,多吃粗粮、蔬菜,少吃油腻、煎炸及动物性食品。烹调时尽量选用植物油,每天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三餐分配应遵循“朝四暮三”原则,即按早、中、晚4:3:3的比例分配三餐,重点在于控制晚餐,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和甜食。睡前别喝奶,可放到早餐时饮用。
其次,要适当运动。慢步跑、快步走、骑自行车、上下楼梯、游泳、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运动能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而肥胖减轻之后,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对于已经患有脂肪肝的患者,除了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外,还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但可选择保护肝细胞、降脂药物、抗氧化剂等进行治疗。同时,要定期筛查心血管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如心电图、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超声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患者重视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就可以摆脱疾病的困扰。
(张晓英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