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尤其在手术室中,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
1.血液安全的重要性
血液安全是指在输血过程中,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质量可靠、输注过程规范,从而避免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手术室中的血液安全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献血者的筛选、血液的采集与检测、血液的储存与运输、输血前的准备与核对、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以及输血后的随访与记录。
献血者的筛选: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和筛选,包括献血证明、健康体检报告等资料的审查,以及血液传染病筛查,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等,确保血液来源的健康和安全。
血液的采集与检测:采集血液时应遵循无菌操作规程,确保采集过程无污染。采集后的血液应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血液的储存与运输:血液应储存于指定的冷藏设备中,温度控制在2-6℃,分类放置,标签清晰,避免混淆。运输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运输容器,严格控制温度,确保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2.输血护理的关键环节
输血护理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全面护理,包括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以及输血后的随访与记录。
输血前的准备:
术前评估:医护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血型、输血史、输血反应史等信息,评估输血风险,制定输血计划。
核对信息:输血前需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信息,确保无误。
准备物品: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器材,如输血器、生理盐水等。
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输血器,防止感染。
观察病情: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脉搏、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控制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记录信息:详细记录输血时间、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输血反应等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输血后的随访与记录:
继续观察:输血后,医护人员需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评估效果:医生应评估输血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记录信息:记录输血反应、治疗措施和病情变化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3.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过敏反应:轻者皮肤发红、瘙痒,重者可能休克。需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升高,重者可能高热、抽搐。需根据症状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溶血反应:轻者难以与发热反应鉴别,重者可能寒颤、高热、呼吸急促。需立即停止输血,并积极抢救。
手术室中的血液安全与输血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血液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可以有效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输血护理服务。
(王俊哲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