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口腔健康问题中,智齿反复发炎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困扰。每当发作时,脸颊肿痛、吞咽困难,甚至连张嘴说话都成了难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智齿为何频频“闹事”?反复发炎又该如何应对?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今天给大家做一期科普,希望大家从中受益,帮助你摆脱智齿炎症的困扰。
一、智齿反复发炎的“罪魁祸首”
智齿作为口腔中最晚萌出的牙齿,常常因生长空间不足而出现阻生情况,这正是其反复发炎的根源所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下颌骨逐渐变小,而智齿萌出时间最晚,导致其萌出时往往缺乏足够空间,无法正常生长。
部分萌出的智齿与覆盖在其上方的牙龈之间会形成一个“盲袋”,这是一个天然的细菌“温床”。食物残渣极易滞留在盲袋内,难以清洁,温暖潮湿的环境也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绝佳条件。当人体抵抗力下降,如熬夜、过度劳累、感冒时,盲袋内的细菌便会大量繁殖,引发智齿冠周炎,导致牙龈红肿、疼痛,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张口受限等症状。此外,阻生的智齿还可能顶住邻牙,影响口腔内正常的咬合关系,进一步加重炎症发生的几率。
二、智齿反复发炎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局部感染扩散
智齿冠周炎若不及时控制,炎症可能向周围组织扩散,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炎症一旦扩散至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等,会导致面部严重肿胀,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同时,反复的炎症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粘连,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
(二)邻牙损伤
阻生的智齿持续挤压邻牙,会导致邻牙牙根吸收、龋坏。牙根吸收可能使邻牙松动甚至脱落;而邻牙龋坏若未及时治疗,细菌会进一步侵蚀牙髓,引发牙髓炎,带来更剧烈的疼痛,最终可能导致邻牙也无法保留。
(三)影响全身健康
口腔内的细菌及其毒素在炎症反复的情况下,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长期炎症刺激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增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风险。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口腔炎症还可能加重病情。
三、科学应对智齿反复发炎
(一)急性期治疗:缓解炎症
当智齿发炎处于急性期时,首要任务是缓解疼痛和炎症。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温盐水或具有杀菌消炎作用的漱口水频繁漱口,每天5 - 6次,每次含漱30秒以上,以减少盲袋内的细菌数量,减轻炎症。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如甲硝唑、阿莫西林等)和止痛药(如布洛芬),控制炎症发展,缓解疼痛症状。此外,还可采用局部冲洗上药的方式,医生会使用专业器械,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交替冲洗盲袋,然后在盲袋内放置碘甘油等药物,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
(二)炎症消退后:拔除智齿是关键
对于反复发炎的智齿,在炎症得到控制后,建议及时拔除。拔牙是解决智齿反复发炎最有效的方法,可从根本上消除炎症隐患。拔牙前,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口腔全景片、CT等),评估智齿的生长情况、牙根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定个性化的拔牙方案。
拔牙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智齿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较为容易拔除的智齿,可直接使用牙钳、牙挺等器械将其拔除;而对于阻生严重、拔除难度较大的智齿,可能需要切开牙龈、去除部分骨质,将智齿分割成小块后逐一取出。拔牙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咬住棉球30 - 40分钟进行压迫止血;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防止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术后2 - 3天内可适当冷敷,减轻肿胀;饮食以清淡、柔软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硬的食物。一般情况下,拔牙创口在1 - 2周内初步愈合,3 - 6个月完全恢复。
(三)不拔除的特殊情况
并非所有反复发炎的智齿都必须拔除。如果智齿位置正常,有足够的萌出空间,且与对颌牙能够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经过治疗后炎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保留智齿,但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密切观察智齿的情况。
四、预防智齿发炎的日常小妙招
虽然智齿发炎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其发生几率。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认真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清洁到位;饭后及时漱口,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防止食物残渣残留。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青少年和智齿尚未完全萌出的人群,更应重视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总之,智齿反复发炎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口腔健康问题。当炎症出现时,及时治疗、科学应对,才能避免其带来更严重的危害。了解智齿发炎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方法,做好日常预防,是守护口腔健康的关键。如果你的智齿正在“闹事”,不妨及时咨询专业口腔医生,获取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普作者姓名:秦帅华,现职称:主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