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应对鼠害,抗凝灭鼠剂被广泛应用。但这类灭鼠剂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很容易引发中毒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了解抗凝灭鼠剂中毒的紧急救治与预防方法,不仅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还能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今天给大家做一期科普,希望大家从中受益。
一、认识抗凝灭鼠剂
抗凝灭鼠剂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第一代包括敌鼠钠盐、杀鼠灵等,第二代则有溴敌隆、大隆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1环氧化物还原酶,阻碍维生素K1的循环利用,进而使依赖维生素K1合成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无法激活,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外,抗凝灭鼠剂还会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加重出血倾向。
二、中毒的紧急救治
1. 现场急救
皮肤接触:一旦皮肤接触到抗凝灭鼠剂,应迅速脱掉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皮肤,冲洗时间至少持续15分钟,这样能尽可能地清除残留在皮肤上的毒物。
眼睛接触:如果毒物不慎进入眼睛,要立刻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冲洗时需转动眼球,确保整个眼部都能被冲洗到,以便彻底清除毒物。
口服中毒:若中毒者意识清醒,可让其喝下大量的温开水,然后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后壁,引发呕吐反射,促使胃内尚未吸收的毒物排出。但要特别注意,若中毒者已经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严禁进行催吐,否则呕吐物可能会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2. 医院治疗
快速诊断:在将中毒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应尽量携带灭鼠剂的包装,方便医生快速确定毒物种类。同时,向医生详细描述中毒经过,包括接触灭鼠剂的时间、方式、剂量,以及中毒者出现的症状等,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清除毒物: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中毒情况进行洗胃处理,以清除胃内残留的毒物。洗胃后,会给予活性炭,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进一步清除胃肠道内残留的毒物,随后使用导泻药物,促进毒物排出体外。
特效解毒治疗:维生素K1是治疗抗凝灭鼠剂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医生会根据中毒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一般情况下,会采用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维生素K1,并密切监测中毒者的凝血功能,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出血症状的中毒者,医生会根据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鼻出血时进行鼻腔填塞止血;牙龈出血时局部使用止血药物;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血浆、凝血因子等,以补充体内缺乏的凝血物质,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三、中毒的预防措施
1. 合理使用
选择正规产品:购买抗凝灭鼠剂时,要通过正规渠道,选择有明确标识、成分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产品。同时,查看产品是否具备相关的生产许可和质量认证,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或不合格产品。
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和投放。配制灭鼠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止皮肤和呼吸道接触到毒物。投放灭鼠剂的位置应选择在儿童、宠物接触不到的隐蔽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避免误食。
2. 妥善保管
专人负责:将抗凝灭鼠剂交给专人保管,存放在儿童、宠物无法触及的地方,最好放在带锁的柜子里,确保安全。
分开存放:灭鼠剂不能与食品、药品等混放在一起,以免发生误食误用的情况。
3. 及时清理
及时清理使用过程中剩余的灭鼠剂和因灭鼠剂致死的老鼠尸体。处理死鼠时,要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处理完毕后及时洗手。对死鼠尸体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其他动物误食,引发二次中毒。
总之,抗凝灭鼠剂在灭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了解紧急救治方法和做好预防工作,我们可以在有效控制鼠害的同时,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与安全。
(科普作者姓名:张岩,现职称:主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急诊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