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欢迎新生命体到空间站“做客”
时间:2025-04-01 09:03:00    来源:人民日报    

  又一个小动物要“上天”了!最新消息传来,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科研人员将利用中国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生理行为的具体影响,这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斑马鱼和果蝇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有人会问:“投入巨大,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天入海?”近期的科技创新成果,或许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前不久,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在轨期间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进展顺利。全面建成两年多来,中国空间站安全运转、科研产出有目共睹。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更多重要的空间科学成果还将陆续产出。

  遥远的星辰大海,不尽的科学探索,其实都和我们有关。发射十几个小时后,我国卫星地面接收站就成功接收“四维高景三号”02星回传的首批卫星影像数据;谷神星一号火箭在5天内成功发射14颗卫星,为气候监测、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基于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科研人员得以确定月球上迄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些前沿科技成果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认知,还积极服务国计民生。

  同样,在深海、深地领域,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一项项落地见效的成果,成为国家重大科学探索、重大科学工程成果转化的有力体现。

  “下五洋捉鳖”的难度不亚于“上九天揽月”。为我国深海探测立下汗马功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迎来升级改造,将有力支撑深海资源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受蝙蝠鱼启发,我国科研团队让小型机器人“漫步”万米深海,为深海探索带来更多可能;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工程样机诞生,有望在海洋深处支撑科研任务;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在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掘进突破5000米,高铁有望穿越长江不减速。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发现,“建造为应用、应用为根本”这句话,不仅是打造中国人太空之家的初心,同样适用于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这些领域越是前沿,越是艰深,越有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量子科学、脑机接口等尖端科技,也正加快与经济社会融合。前不久,我国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大规模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脑机接口领域迎来突破,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在全球首例无线植入式中文语言脑机接口帮助下重建交流能力,为因渐冻症、卒中等导致失语的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案。

  增加科技投入、坚持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只要敢于突破、持之以恒,创新总是回馈我们更大的惊喜。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