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生死之间的抉择:战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与急救技巧
时间:2024-12-25 17:04:38    来源:河南经济网    

查看证书

  在战场上,生死往往只在瞬息之间。对于战伤患者而言,呼吸道管理与急救技巧的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与否。本文将深入探讨战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以及急救技巧,以期为战场上的救援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战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一)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紧急救治过程中,确保呼吸道通畅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救援人员需迅速而细致地检查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内的血块、泥土、呕吐物等一切可能阻塞呼吸道的异物。对于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更应加倍警惕,因为他们的舌体可能会因肌肉松弛而向后坠落,进而造成气道梗阻。因此,救援人员需采取适当措施,如使用手法或工具托举患者下颌,以防止舌后坠,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无阻,为后续的救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工气道建立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患者的自主呼吸受到严重影响,救援人员需要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这可以通过仰头提颏法、托颌牵舌法等手法开放气道,必要时还可以置入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等器械,确保呼吸道畅通。鼻咽通气管适用于意识丧失且无明显气道梗阻的患者。使用时,将润滑剂涂抹在鼻咽通气管表面,从鼻孔插入到位。其操作简便,但长度较短,无法处理咽部以下的呼吸道阻塞。口咽通气管适用于气管插管困难或禁忌的患者。其原理是确保舌根与咽后壁分隔开,从而保障口咽气道通畅。使用时,需先测量尺寸,然后将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旋转并推送到位。

  (三)气管插管与环甲膜切开术

  对于严重的气道梗阻,如颌面部严重外伤、气道烧伤等,气管插管和环甲膜切开术是有效的救治手段。气管插管是将一根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这一技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专业培训和设备支持。在战场上,由于环境复杂、时间紧迫,气管插管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环甲膜切开术对于急需开放气道但无法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环甲膜切开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急救手段。它通过在环甲膜间隙作横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再将环甲膜横行切开至喉腔,插入气管导管。这一技术简便快捷,但有一定失败率,且属于有创通气技术,需谨慎操作。

  二、战伤患者的急救技巧

  二、战伤患者的急救技巧

  (一)止血

  止血是战伤救治的首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全。出血类型多样,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针对不同类型出血,应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指压法适用于动脉出血的紧急控制。动脉出血速度快,压力大,需迅速用手指或手掌将出血部位的动脉压向骨骼表面,如颈总动脉出血时,可将其压向第5颈椎横突。但需注意,指压法只能作为临时措施,应尽快采用其他止血方法。压迫包扎法适用于大多数伤口出血。首先,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料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注意松紧适中,既要达到止血效果,又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填塞法适用于深部组织出血,如肌肉、骨端等部位的渗血。用无菌纱布条、绷带等物品填塞伤口,再外加压迫包扎,确保止血效果。止血带法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特别是当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止血带时,应严格遵循“上止血带、标时间、松一松、再扎紧”的原则,避免长时间绑扎导致肢体坏死。同时,应尽快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地带,并优先后送治疗。

  (二)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外界污染,同时帮助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包扎材料主要有绷带、三角巾等。绷带包扎根据伤口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绷带进行包扎。包扎时要遵循“三点一走行”原则,确保绷带起点、止点、着力点明确,走行方向合理,既达到固定效果,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头部、胸部、肩部等大范围伤口的包扎。三角巾具有灵活性强、易于固定的特点,可根据伤口形状进行适当调整。

  (三)固定

  骨关节损伤时,固定制动至关重要。正确的固定可以减轻疼痛,防止骨折端移位,避免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应尽可能牵引伤肢,矫正畸形,使骨折端对齐。然后,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如夹板、树枝、绷带等。将伤肢放置于适当位置,用固定材料将骨折处及其远、近两个关节牢固固定。固定时,既要确保不移位,又要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四)搬运

  火线上的伤员搬运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任务,必须防敌火力,同时确保伤员安全。根据战场环境和伤员伤情,灵活采用背、夹、拖、抬、架等方法。搬运过程中,要保持伤员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对于骨折伤员,特别是脊柱损伤者,要保持伤处稳定,严禁弯曲或扭动,以防加重伤势。搬运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弹衣、头盔等,以减少敌火伤害。同时,要注意隐蔽身形,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掩护,确保搬运过程的安全。

  四、总结

  战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与急救技巧是战场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急救技巧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应加强战场救护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场环境的日益复杂,战伤救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覃春橙 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卫勤训练中心战伤急救)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