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肌肉拉伤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通常由于肌肉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这种损伤不仅会导致疼痛、肿胀和僵硬,还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
一、初步处理:制动、止血、防肿、镇痛
1. 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当发生肌肉拉伤时,首先要立即停止运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休息是肌肉修复的关键步骤,能够为肌肉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2. 冰敷
冰敷是急性肌肉拉伤后的重要处理措施。冰敷可以缩小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减轻疼痛。专家建议,在拉伤后的最初48小时内,使用碎冰或冰袋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冰敷时,冰袋与皮肤之间应垫一块薄毛巾,防止冻伤。
3. 加压包扎
加压包扎有助于止血、镇痛和防肿。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或布条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应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4. 抬高受伤部位
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肿胀。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受伤部位抬高超过心脏平面30°,例如用枕头垫高伤腿。
二、中期恢复:热敷、按摩与功能锻炼
1. 热敷
在冰敷后的48小时,可以改用热敷。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受伤组织的恢复。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2. 按摩
按摩也是促进肌肉恢复的有效手段。在拉伤后的恢复期,可以进行轻柔的按摩,帮助肌肉恢复弹性,减轻疼痛。按摩时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加重损伤。
3. 功能锻炼
在肌肉拉伤逐渐恢复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在急性炎症消除后的1-2周,可以进行小幅度压腿练习、弓步走等轻度拉伸和力量训练。这些练习有助于降低肌肉紧张程度,防止关节粘连和肌无力现象的发生。随着恢复的进展,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进行卧蹬训练、负重弓步走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幅度。
三、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受伤
1. 合理规划运动
运动前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避免运动过度。同时,注意运动前热身,提高肌肉的适应性,减少拉伤的风险。
2. 加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训练
平时要加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提高肌肉的抗拉伤能力。可以参加瑜伽、普拉提等课程,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协调性。
3. 保持正确姿势
在进行运动或日常活动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的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在康复期间,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受伤部位的快速恢复。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或症状不见好转,建议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樊会英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