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许多因膝关节病变而长期忍受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都将希望寄托于这一手术。然而,成功的手术仅仅是恢复的第一步,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以及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今天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给大家做一期科普,希望大家从中受益。
膝关节置换术旨在去除膝关节表面已损坏的软骨和骨骼,然后安装人工关节假体,以缓解疼痛、纠正畸形并恢复关节功能。虽然手术能从结构上改善膝关节状况,但术后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会因手术创伤而出现肿胀、粘连,关节活动度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干预,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逐渐加重。
早期康复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从疼痛管理角度来看,术后疼痛是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比如在术后麻醉效果尚未完全消退时就开始进行的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能减轻肿胀,从而缓解疼痛。同时,早期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练习,借助专业康复设备,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活动关节,能刺激关节内的感受器,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减少患者对止痛药的依赖。
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是早期康复的核心目标之一。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关节周围组织会发生粘连,导致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一般来说,术后1 - 2周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如主动辅助屈伸练习,患者在他人或器械辅助下,主动用力屈伸膝关节,能有效防止粘连形成,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角度。有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规范康复训练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未进行早期康复者,能够更快恢复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
肌肉力量的恢复对于膝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手术创伤会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肌肉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早期康复训练中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患者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主动收缩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减少肌肉萎缩的程度。强大的肌肉力量不仅能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还能在行走、站立等活动中更好地分担身体重量,减轻人工关节的压力,延长关节使用寿命。
早期康复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康复信心。术后患者往往因身体功能受限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当患者在早期康复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关节功能逐渐改善,能够逐渐独立完成更多的日常活动,如自己穿衣、洗漱、行走时,会极大地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后续康复治疗。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对于整体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丰富多样:
踝泵运动是术后早期即可开始的简单而有效的训练方法。患者躺在床上,用力、缓慢地勾脚尖(背伸)和绷脚尖(跖屈),每个动作保持3 - 5秒,每组20 - 30次,每天进行3 - 4组。它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膝关节的被动屈伸练习则需要借助CPM机(持续被动运动训练仪)来完成。术后第二天,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膝关节放置在CPM机上,设定合适的屈伸角度和运动速度,让关节在机器带动下进行缓慢、持续的屈伸运动。起始角度一般较小,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每次练习30 - 60分钟,每天1 - 2次。这种练习能有效防止关节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和直腿抬高练习是早期康复的重要内容。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时,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大腿肌肉绷紧,尽量将膝盖往下压,保持5 - 10秒后放松,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直腿抬高练习同样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将下肢慢慢抬高至与床面成30 - 45度角,保持5 - 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 - 15次,每天3 - 4组。这些练习能有效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膝关节提供更好的支撑。
总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共同努力。患者应充分认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在康复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最佳的恢复效果,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科普作者姓名:吴康,现职称:康复治疗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