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医学复杂的病症交织中,咯血合并心绞痛的情况并不罕见。当面对这两种病症同时出现时,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谨慎抉择,尤其是在使用垂体后叶素这一常用止血药物上。今天我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从中受益。
咯血与心绞痛:两种病症的交织
咯血,即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常见病因包括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肺结核以及肺部肿瘤等。这些疾病破坏肺部血管,导致血液渗出,引发咯血症状。而心绞痛,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痉挛,心肌供血不足,引发短暂性胸痛。患者通常感到胸部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上肢等部位,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当咯血合并心绞痛时,病情变得棘手。一方面,咯血需要及时止血,防止失血过多及血液堵塞气道引发窒息;另一方面,心绞痛提示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受到威胁,任何治疗措施都需谨慎,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垂体后叶素:止血的双刃剑
垂体后叶素是一种常用的止血药物,它主要通过收缩肺小动脉,减少肺循环血量,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在单纯咯血的治疗中,它往往能发挥显著效果。然而,在咯血合并心绞痛的情况下,垂体后叶素的使用却存在诸多风险。
从作用机制来看,垂体后叶素除了收缩肺血管,还具有收缩全身血管的作用。这意味着在使用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泵血。对于本身就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的心绞痛患者而言,这种血压升高和心脏负荷加重,可能进一步加剧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发作更为频繁和严重,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此外,垂体后叶素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会使原本就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变窄,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这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研究表明,在使用垂体后叶素的患者中,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痉挛,这在咯血合并心绞痛患者中风险更高。
谨慎权衡:使用还是不使用
在面对咯血合并心绞痛的患者时,医生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垂体后叶素。首先,要评估咯血的严重程度。如果咯血量较小,通过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如卧床休息、使用一般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有可能控制出血,那么应尽量避免使用垂体后叶素。但如果咯血量较大,危及生命,且其他止血方法效果不佳时,在充分权衡利弊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前提下,可谨慎使用垂体后叶素。
同时,医生还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绞痛的病情。如果患者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症状严重,或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使用垂体后叶素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此时,可能需要先积极治疗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咯血的治疗方案。
替代方案:多途径探索
为了减少垂体后叶素带来的风险,医学上也在积极探索其他替代方案。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如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通过将栓塞材料注入出血的支气管动脉,堵塞血管,达到止血目的。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对全身血液循环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咯血合并心绞痛这类需要谨慎对待心脏功能的患者。
在药物治疗方面,除了常规的一般止血药物外,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也在研发和应用中。例如,重组人凝血因子 Ⅶa,它能够在出血部位促进凝血过程,止血效果显著,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些新型药物价格较高,且使用时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总之,咯血合并心绞痛时垂体后叶素的使用是一个需要谨慎权衡的问题。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在止血和保护心脏功能之间寻找平衡。同时,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应对这一复杂的健康挑战。患者及其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决策,共同为康复努力。
(科普作者姓名:李静,现职称:主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呼吸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