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尿液,作为人体代谢废物的重要排泄载体,其颜色、质地的细微变化往往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直观反映。当清澈的尿液中出现血丝或呈现洗肉水色、浓茶色,一场无声的健康警报已然拉响——这便是血尿。作为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尿绝非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是尿路健康亮起的危险红灯,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今天给大家做一期科普,了解血尿的成因、表现与应对策略,希望大家从中获益。
一、认识血尿
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每高倍镜视野下红细胞不超过3个。当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即可称为血尿。肉眼可见尿液呈血色或洗肉水样时,称为肉眼血尿;而尿液外观正常,仅在显微镜下检测到红细胞增多,则称为镜下血尿。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血尿又可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前者常与肾脏疾病相关,后者则多源于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病变。
血尿的颜色受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尿液酸碱度等因素影响。新鲜血尿颜色鲜红,陈旧性血尿则呈暗红或棕色;酸性尿液中的血尿颜色较深,碱性尿液中的血尿颜色相对较浅。此外,部分食物(如甜菜、火龙果)或药物(如利福平、氨基比林)也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变红,但这并非真正的血尿,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进行鉴别。
二、血尿的常见病因
血尿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泌尿系统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疾病。在泌尿系统中,结石、感染、肿瘤是导致血尿的三大常见病因。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划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膀胱炎、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而出现血尿,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而泌尿系统肿瘤,尤其是膀胱癌、肾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无痛性肉眼血尿可能是其唯一的临床表现,需引起高度警惕。
除泌尿系统疾病外,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血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造成肾小球损伤;此外,剧烈运动、创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一过性血尿,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三、血尿的诊断
一旦发现血尿,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是明确病因的关键。医生通常会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血尿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有无相关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信息。随后,尿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初步判断血尿的来源;尿红细胞位相检查则能更准确地区分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囊肿等结构性病变;CT尿路造影(CTU)和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能更清晰地显示尿路的解剖结构,对微小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膀胱镜、输尿管镜等内镜检查则可直接观察尿路内部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诊断泌尿系统肿瘤、炎症等疾病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血尿的应对与预防
面对血尿,患者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在明确病因后,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血尿,可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等因素,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感染性血尿则需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若是肿瘤导致的血尿,应根据肿瘤的分期和病理类型,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预防血尿的发生,关键在于维护尿路健康。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稀释尿液,减少有害物质在尿路中的沉积;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更应加强外阴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避免长期憋尿,及时排尿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家族史的人群,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血尿,这一看似简单的症状,实则是尿路健康发出的重要信号。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重视泌尿系统的健康管理。通过了解血尿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诊断和应对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守护好尿路健康,远离泌尿系统疾病的困扰。
(科普作者姓名:王晓甫,现职称:副主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