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每到换季,不少人就像“天气预报器”一样,提前感受到气温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有人反复感冒,有人咳嗽不停,有人胃口下降、腹泻频发,还有人情绪波动、失眠加重。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员?
其实,这些“季节性生病”往往和体质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是影响一个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气候多变之时,体质虚弱或偏颇的人更容易受到风寒湿热等“六淫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各种内科疾病。
那么,为什么换季容易生病?中医如何认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调养体质、预防疾病呢?本文为你一一解答。
一、换季易病,问题出在哪?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季节变化对身体的影响非常明显。春季主风,夏季主暑,秋季主燥,冬季主寒。季节交替之时,阴阳交替、气候不稳定,是人体最容易“失衡”的时候。
外感风邪:春秋之交多风,气温忽冷忽热,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咳嗽等。
脾胃失调:换季时湿度、温度变化明显,饮食结构随之改变,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引起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情志波动:秋冬之交日照减少,容易情绪低落;春季则易出现烦躁、焦虑等表现,影响心神。
免疫力下降:许多人的免疫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体质虚弱者更是“风吹草动就生病”。
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体质与外邪之间的较量,而调养体质正是预防换季易病的关键。
二、中医体质:你的身体属于哪一型?
根据国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平和质(健康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其中,前六种在中医内科中较为常见,换季时尤为敏感。
1. 气虚体质:换季感冒“重灾区”
表现:容易疲倦、动则气短、面色苍白、易出汗、免疫力低。
换季常见问题:反复感冒、慢性咳嗽、腹泻、过敏性疾病。
调养建议:饮食以健脾补气为主(如黄芪、山药、红枣),适当运动,避免熬夜,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
2. 阴虚体质:易燥热、上火
表现: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睡眠浅、多梦、易烦躁。
换季常见问题:干咳、口腔溃疡、便秘、咽炎。
调养建议:滋阴润燥,如多食百合、银耳、沙参、枸杞;保持情绪平和,少食辛辣;中药如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肺汤等可酌情使用。
3. 痰湿体质:体内“湿气重”
表现:体形偏胖、胸闷多痰、四肢沉重、面部油脂分泌多、舌苔厚腻。
换季常见问题:鼻炎、哮喘加重、腹胀、消化不良。
调养建议:健脾祛湿为主,推荐薏仁、茯苓、山楂、陈皮等食材;戒烟酒、忌油腻;可用二陈汤、平胃散类药物调理。
4. 阳虚体质:怕冷一族
表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精神不振。
换季常见问题:腹泻、风寒感冒、手脚冰凉。
调养建议:温阳补肾,多食羊肉、生姜、桂圆等温补食物;可适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
5. 湿热体质:内火旺盛
表现:口苦口干、面部油腻、易长痘、大便黏腻、小便黄赤。
换季常见问题:皮肤病加重、痤疮、痔疮、尿路感染。
调养建议:清热利湿,多食绿豆、冬瓜、苦瓜、竹叶等清淡食物;忌食辛辣煎炸;常用中药如龙胆泻肝汤、三仁汤等。
6. 气郁体质:情绪易波动
表现:情绪低落、易叹气、胸闷不舒、乳房胀痛、睡眠差。
换季常见问题:抑郁焦虑、失眠、月经不调。
调养建议:疏肝解郁为主,如玫瑰花、佛手、合欢皮等;多进行户外活动,调节情绪;中成药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常用于调理。
三、四季养生要“因时制宜”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同季节应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春季:阳气初生,宜疏肝解郁,养肝护目。
夏季:阳气最盛,重在清热祛湿,养心安神。
秋季:气候干燥,应润肺养阴,防秋燥。
冬季:阴气最盛,宜温补阳气,固本藏精。
在换季时节,体质调养尤为重要。无论你是哪种体质,都应遵循“未病先防”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作息、运动和情绪管理,维持体内平衡,增强“正气”,自然就能有效抵御外邪侵袭。
结语
中医体质学并不是一套玄乎的“体质标签”,而是一种因人制宜、顺应自然的健康管理思维。每个人的体质是动态可变的,通过科学干预和长期调理,虚弱可以变得强壮,偏颇可以逐步向平和体质靠拢。所以,与其一到换季就病怏怏,不如提前做好“体质调养”这门功课。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借助中医的智慧,走上一条更健康、更有“体质免疫力”的生活之路。
(姓名:马辉;医院:许昌中医院;科室:治未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