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临床中,孩子或青少年出现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全身乏力时,家长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扁桃体发炎”。然而,当这些症状持续不退,甚至伴随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血常规异常时,就不能简单归为普通感染了。此时,有一个“幕后黑手”值得警惕——EB病毒。
那么,什么是EB病毒?它是如何感染人体的?感染之后该如何治疗与预防?本文将为您详细揭示这个“潜行者”的真面目。
一、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简称EBV)是一种疱疹病毒家族成员,首次由英国科学家Epstein和Barr在1964年从非洲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分离出。它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全球约90%以上的成年人曾经感染过EB病毒。
它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也被称为“亲吻病”的罪魁祸首。感染人群以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但成人也可感染。
二、EB病毒感染有哪些表现?
EB病毒感染可分为无症状感染和症状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1. 轻型或隐性感染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尤其是在幼儿期感染时,可能只有短暂发热或轻微咽痛,不易被察觉,病毒在体内“悄无声息”地潜伏下来。
2. 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当青少年或成人初次感染EB病毒时,更容易表现出明显症状,包括:
持续性发热:一般为中低热,但也可高达39℃以上,持续1~2周;
咽痛明显:类似严重的咽喉炎,伴随扁桃体白苔、溃疡;
明显乏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
肝脾肿大: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转氨酶升高;
皮疹:有些人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后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这也是EB病毒感染的提示之一;
血液异常:血常规检查中可见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3. 特殊或重症情况
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如脑炎、脑膜炎;
呼吸道梗阻:扁桃体、腺样体严重肿大压迫气道;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免疫介导的血液系统疾病;
慢性感染或EB病毒相关肿瘤:如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T/NK细胞淋巴瘤等,需高度警惕。
三、EB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EB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唾液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
亲吻:尤其是青少年之间;
共用餐具、水杯;
婴幼儿接触家长口水:如嚼碎喂饭、用嘴吹食物等;
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
血液传播或器官移植(少见)。
由于其传播方式与日常生活接触密切相关,EB病毒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四、EB病毒感染如何确诊?
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肝功能检查:部分患者转氨酶轻中度升高;
EB病毒抗体检测:
EBV-VCA IgM:提示近期感染;
EBV-VCA IgG:提示既往感染;
EBNA抗体:出现较晚,常用于判断是否为既往感染;
EB病毒DNA定量(PCR):可用于判断病毒活跃复制程度,常用于免疫低下患者或疑似肿瘤患者。
五、EB病毒感染怎么治疗?
目前对EB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充足睡眠;
多喝水、清淡饮食;
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缓解咽痛的含片、漱口水;
监测肝功能、血象变化。
2. 避免滥用抗生素
EB病毒感染是病毒性疾病,抗生素无效。不明病因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易引发皮疹,反而加重病情。
3. 严重并发症处理
若出现呼吸道梗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功能衰竭等,应住院治疗,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治疗。
六、EB病毒能彻底清除吗?
很遗憾,EB病毒一旦感染,会终生潜伏于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中,类似水痘病毒。虽然不会一直活跃,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再次激活,引发慢性感染甚至参与某些肿瘤的发生。
七、如何预防EB病毒感染?
1. 注意口腔卫生与用餐习惯
不共用餐具、水杯;
提倡分餐制;
不用口对口方式喂孩子食物。
2. 加强公共场所防护
尽量避免密闭空间的密切接触;
有咽痛、发热症状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3. 提升免疫力
保证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
避免过度疲劳与精神紧张;
积极锻炼身体。
4. EB病毒疫苗研发尚在进行中
目前尚无针对EB病毒的疫苗,科学家们正努力研究中。
结语
EB病毒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造成轻微不适,但它也可能在特定人群中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作为公众,我们无需恐慌,但应了解其传播方式、临床表现以及正确的应对措施。
当孩子或成人出现发热、咽痛、肝脾大、乏力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减少EB病毒的传播与危害。
(作者:刘振青;单位:河南省儿童医院南院区;科室:南区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