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很多人眼里,“肝炎”三个字就像一个带着警告的标签。一旦听说某人患了肝炎,第一反应往往是:“他是不是有传染病?我还能和他一起吃饭吗?”甚至有人会刻意疏远肝炎患者,生怕被“传染”。但真相真的如此可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病毒性肝炎的真相,搞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误解。
一、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顾名思义,是由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个“大家族”,目前最常见的五种分别是: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HDV)和戊型肝炎(HEV)。不同类型的肝炎,传播途径和疾病发展也不一样。
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吃出来的病?
这两种肝炎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通俗点说,就是病原体通过粪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别人吃下去后就被感染。这类传播在环境卫生差、水源不洁的地区比较常见。
例如,如果一个感染者上厕所后没洗手就去做饭,他手上的病毒可能就传到食物上,别人吃了就容易感染甲肝或戊肝。
不过,这类肝炎通常是急性的,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数人在几周内就能康复,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病。而且,甲肝和戊肝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比如握手、一起吃饭是不会感染的。
三、乙型肝炎:最容易被误解的“老大哥”
乙肝是中国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之一。很多人一听说“某某是乙肝携带者”,立刻就紧张,甚至产生歧视。这种反应其实源于对乙肝传播方式的误解。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例如共用注射器、输血、纹身等不洁操作;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
性传播:与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
而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比如同桌吃饭、拥抱、一起工作、共用马桶——是不会传播乙肝的。
这点非常重要!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乙肝病毒不通过唾液、汗液、呼吸道传播。所以,乙肝携带者完全可以正常学习、工作、生活,根本不需要被“另眼看待”。
另外,现在有非常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从出生起就可以接种,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
四、丙型肝炎:沉默的杀手
丙肝不像乙肝那么“出名”,但它的危害不容小觑。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比如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输血等,过去由于血液管理不规范,有不少人被感染。
和乙肝不同的是,丙肝目前还没有疫苗。但好消息是,现代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可以完全治愈丙肝,治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这是病毒性肝炎中,唯一一种“可以彻底清除病毒”的类型。
同样的,丙肝也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丙肝患者。
五、丁型肝炎:需要“依附”乙肝才能生存
丁型肝炎比较特殊,它必须依附于乙肝病毒才能存在。简单理解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染乙肝,就不可能单独感染丁肝。
丁肝的传播方式和乙肝一样,也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丁肝感染会加重乙肝病情,因此一旦乙肝患者感染了丁肝,需要更加密切地治疗和管理。
六、日常生活中会被感染吗?
很多人担心“肝炎患者是不是不能一起吃饭”“接触一下会不会传染”,其实这是对病毒性肝炎传播方式不了解造成的。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大多数病毒性肝炎都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一起吃饭:不会传播
握手拥抱:不会传播
共用洗手间、浴室:不会传播
同办公室工作:不会传播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共用针具、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纹身或穿耳服务、注意性生活安全、做好母婴阻断措施等。
七、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接种疫苗:甲肝和乙肝都有疫苗,按规定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去不太干净的小摊,尽量避免生食;
杜绝共用针具:无论是注射、采血、穿耳都要使用一次性器具;
性生活安全:正确使用安全套,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母婴阻断:乙肝妈妈可以通过打免疫球蛋白和疫苗阻断宝宝被感染;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乙肝家族史的人,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指标。
结语
病毒性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和歧视。很多乙肝携带者因为信息不透明、社会认知偏差,在求职、升学甚至婚姻中都遭遇不公待遇,这不仅伤害了他们,也暴露出我们在科普教育上的不足。今天我们揭开病毒性肝炎的真相,不是为了让人恐惧,而是让大家明白:科学预防、理性对待,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保护。
(姓名:李宽;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科室:公共卫生中心;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