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对于家长来说,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孩子生病,尤其是一次看似普通的感冒,就可能让宝宝高烧、咳嗽、流鼻涕,甚至整夜哭闹、食欲不振。很多新手父母会问:“到底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宝宝感冒是不是要吃抗生素?”“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护理?”这些问题背后,其实最关键的是对儿童病毒感染的识别与护理是否足够了解。
本文将带大家了解儿童常见病毒感染的表现特征、与细菌感染的区别,以及科学的护理方法,帮助家长在宝宝生病时不再手足无措。
一、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分清再处理
许多家长一听到“感染”二字就着急喂药,特别是“消炎药”,其实这是一个常见误区。儿童的感冒、咳嗽、发烧,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反而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负担,甚至影响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那么,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是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它们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特别是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传播速度快。
宝宝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流清鼻涕、打喷嚏、喉咙痒
咳嗽较轻,痰少
发烧可能较高,但精神状态一般较好
没有黄痰或脓鼻涕
症状多在3-5天逐渐缓解,一般7天内自愈
相比之下,细菌性感染多在病毒感染之后继发发生,或者原发性就比较凶猛,其表现包括:
发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
流黄鼻涕、咳黄痰或咽喉疼痛明显
伴有扁桃体化脓、肺部啰音等征象
化验检查常提示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上升
通常需要抗生素治疗
总结来说,如果宝宝看起来精神还不错,鼻涕是清水样,咳嗽不是特别严重,那更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家长可以通过护理帮助孩子度过恢复期。
二、病毒性感染期间,护理比用药更关键
病毒性感冒的特点是自限性,也就是说,大多数轻症可以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战胜病毒,不一定非得用药。尤其是婴幼儿,免疫力尚在建立过程中,科学护理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恢复,也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1. 补水是关键
病毒感染时,孩子会发烧、出汗增多,加上流鼻涕、张口呼吸等行为,体内水分流失较多,容易造成脱水。因此,鼓励孩子多喝水是护理中的第一要务。
可以让宝宝喝些温开水、淡盐水、稀释果汁、汤水等,年纪小的孩子则可以适量多次喂奶。水分充足有助于代谢病毒产物、调节体温、缓解不适。
2. 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
当宝宝患病时,很多家长担心吃东西会加重病情,甚至刻意少喂,这其实不利于恢复。病毒性感染期间,应该给予孩子易消化、清淡、有营养的食物,比如:
小米粥、面条、米汤
蒸蛋、鸡蛋羹
新鲜水果泥或蔬菜泥
若食欲差,可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病程拉长。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胃口和消化情况,及时调整食谱。
3. 保证休息,避免劳累
生病时身体的能量主要用于对抗病毒,如果孩子活动量过大,反而容易拖延康复。鼓励孩子多休息、保证睡眠充足,白天也可以适当午睡。
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错,不必强迫其整天卧床,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奔跑等,以免诱发高热或加重咳嗽。
4. 维持室内环境清新
良好的空气质量有助于宝宝呼吸道恢复。应做到: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
室温控制在20~24℃,避免忽冷忽热;
保持湿度在50%左右,必要时可使用加湿器;
避免油烟、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刺激物
5. 合理用药,遵医嘱为先
轻度病毒性感冒不必急着吃药,如果症状较重或影响日常生活,可以使用对症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缓解鼻塞的药物。但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成人药替代或盲目混用几种感冒药。
特别强调的是,病毒感染不能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无效。滥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抗药性增强,甚至引起过敏。
三、宝宝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尽管病毒性感冒大多数可以自行缓解,但家长也要警惕一些危险信号,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就诊:
发热持续超过3天,体温超过39℃;
精神差、嗜睡、不吃不喝;
呼吸急促或喘息、鼻翼扇动;
呕吐、腹泻严重,伴有脱水迹象(口干、少尿);
咳嗽越来越重,声音沙哑或有“犬吠样”咳;
身上出现皮疹、抽搐等不明症状
越早识别严重症状,越有利于医生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发展。
结语
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是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在秋冬换季、流感季节,更容易中招。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和护理技巧,大多数病毒性感冒都是可以顺利度过的。科学护理不仅能减轻宝宝的不适,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用药。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怕宝宝生病”,而是懂得如何应对宝宝生病。
(姓名:黎玉凤;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室:感染性疾病科;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