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怎么只是轻轻一摔,骨头就断了?”这句话在老年人中并不罕见。很多时候,人们把骨折简单归结为“年纪大了、反应慢”,却忽视了背后那个真正的元凶——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静悄悄发生,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代谢性骨病,被称为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骨质疏松症究竟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其直接结果是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形象地说,原本结实致密的骨头,变成了像“蜂窝煤”一样疏松、易碎。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统计,全球每3秒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中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已经超过2亿,且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二、为什么说它是“隐形杀手”?
1. 起病隐匿,难以察觉
骨质疏松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骨折发生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没有疼痛
没有异常活动受限
没有影响日常生活
直到某次轻微跌倒、咳嗽,甚至打个喷嚏,就突然骨折了。
2. 一旦骨折,后果严重
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包括髋部、脊椎和桡骨(手腕),其中尤以髋部骨折最为危险。
约20%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一年内死亡
超过50%的患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
30%以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这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三、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女性专属”,以下这些人群都应警惕:
高危因素 | 说明 |
年龄增长 | 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质流失加快 |
雌激素缺乏 | 女性绝经、卵巢切除 |
男性激素低下 | 高龄男性睾酮水平下降 |
饮食因素 | 缺钙、缺乏维生素D、高盐饮食 |
缺乏运动 | 久坐不动、卧床 |
吸烟酗酒 | 影响钙吸收与骨细胞功能 |
某些疾病 | 如甲亢、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
长期服药 | 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 |
如果您或家人符合两项以上,就建议主动筛查骨密度。
四、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骨质疏松?
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是骨密度检测(DXA双能X线吸收法)。
T值 ≥ -1.0:正常
T值在 -1.0 到 -2.5之间:骨量减少
T值 ≤ -2.5:骨质疏松
如果已有低能量骨折,则称为“临床骨质疏松症”
此外,医生还会结合FRAX评分系统,评估未来10年骨折风险。
五、别等骨折才治疗,骨质疏松可防可治!
1. 补充钙和维生素D
钙: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mg,可以通过牛奶、奶酪、豆腐、芝麻等摄取。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日推荐摄入量为600~800 IU,适当晒太阳也是一种方式。
小贴士:65岁以上老人,每年应补充一次骨代谢相关血检(钙、磷、25-OH-维生素D等)。
2. 适量负重运动
建议频率:每周 3~5次
每次时长:30~60分钟
坚持规律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与骨折。
3.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均会影响骨细胞功能与钙吸收,加速骨质流失
4. 居家防摔安全
浴室装扶手、地面防滑
夜间起床照明充足
不穿拖鞋,选择防滑鞋
5. 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
适用于已明确骨质疏松,或有脆性骨折史的患者:
药物类型 | 代表药物 | 作用机制 |
抗骨吸收药 | 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地诺单抗 |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丢失 |
骨形成促进药 | 特立帕肽(重组甲状旁腺激素) | 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形成 |
雌激素相关药 | 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SERM) | 减少骨吸收,延缓骨质流失 |
所有治疗都需根据个人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
六、骨质疏松不是“自然老化”,而是可以防控的疾病!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骨头松是正常的”,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骨质疏松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关键在于“早筛查、早干预、持续管理”。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虽身患疾病,但他极其重视骨骼健康,长期接受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成功避免了严重骨折的风险。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即使是高危人群,也能通过科学手段守护骨骼健康。
总结
骨质疏松并不是老年人的“必经之路”,而是一种被低估的、但可控的“隐形杀手”。不要等到骨折住院、卧床不起才后悔莫及。从中年就开始关注骨密度,积极调整饮食、运动与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筛查,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健康投资。骨骼,是生命的支架。请从现在开始,守护你的“硬核”健康。
(姓名:王欢欢;医院:嵩县饭坡镇卫生院;科室:综合病房;职称:全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