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中重度白血病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重要手段。移植手术只是治疗的一个环节,术后的康复护理,特别是饮食护理,是影响移植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个“免疫力关键期”,如何科学进食、合理护理,是患者与护理人员、家属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移植后免疫系统处于“重启期”,饮食护理是第一道防线
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相当于被“重启”,一切从零开始。由于接受过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患者的白细胞数量骤减,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几乎为零。这个时候,任何微小的细菌或真菌污染,都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败血症。
此时的饮食护理,首要目标是避免病原体通过食物进入体内,其次是通过营养支持,帮助身体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二、移植后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患者的饮食安全与营养均衡,护理人员和家属需共同遵循以下几个护理原则:
1. 无菌饮食原则
移植后早期(通常为术后1~3个月),是感染风险最高的阶段,饮食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所有食材须新鲜现做,不吃隔夜菜;
避免生食:如生鱼片、生鸡蛋、生蔬菜;
所有食物需煮熟煮透,加热中心温度达70℃以上;
水必须是烧开后冷却的开水或合格瓶装水;
餐具单独使用,并每日高温消毒(如煮沸或微波炉消毒)。
护理人员还需提醒患者:尽量避免外卖或不洁来源的食品。
2. 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移植后身体代谢加快、组织修复需求增多,应给予患者足量的优质蛋白和能量支持:
蛋白质来源:鸡蛋、鱼肉、瘦牛肉、豆腐、牛奶等;
能量来源:小米粥、软面条、山药、红薯等;
避免油腻、煎炸食物,选择清蒸、水煮、炖煮等方式;
对食欲不佳者,可给予少量多餐,每餐控制在7分饱左右。
营养师建议结合个体情况进行饮食评估,并动态调整饮食计划。
3. 逐步过渡、分阶段护理饮食
饮食护理要随着免疫功能的恢复而逐步放宽:
术后1个月内:严格无菌饮食;
术后1~3个月:可逐步引入熟软蔬果,但仍需高温处理;
术后3个月以上:若检查提示免疫功能基本恢复,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避免刺激性和易致敏食物。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对食物的反应,如出现腹泻、腹胀、恶心、口腔溃疡等,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或寻求医生指导。
三、特殊护理:针对常见饮食问题的应对策略
1. 口腔溃疡护理与进食引导
移植后的口腔黏膜常因化疗影响而溃疡,造成进食困难。此时可选择:
温凉软食,如牛奶炖蛋、藕粉、米糊;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柠檬、醋;
餐前可使用医嘱下的漱口液或局部麻药缓解疼痛;
餐后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继发感染。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进食意愿与实际摄入量,及时评估营养状况。
2. 恶心、呕吐护理饮食对策
化疗、移植及抗排异药物均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护理建议:
避免油腻、重口味食物;
鼓励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
分多餐进食,避免空腹和暴饮暴食;
可以选择姜汤、苏打饼干等缓解轻度恶心。
如症状严重,可配合医生用药,并调整饮食计划。
3. 便秘或腹泻的护理干预
对于便秘患者,鼓励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熟软蔬菜、水果泥(如香蕉泥、苹果泥);
对于腹泻患者,护理重点在于补水和电解质,选择清淡、低脂、低渣饮食,如米汤、藕粉、面片汤。
观察排便情况,必要时协助记录并与医生沟通。
四、饮食护理中的心理支持
饮食不仅仅是营养的来源,也承载着患者对生活的期待。移植后的饮食限制容易使患者产生挫败感、焦虑甚至抑郁。此时,护理工作应延伸至心理层面的关怀:
通过温柔沟通、共同制定食谱,增强患者对饮食的掌控感;
鼓励家属参与饮食准备,传递情感支持;
对长期住院患者,可偶尔提供“定制美食”小惊喜,在保障营养和卫生前提下提升用餐愉悦感。
五、护理人员与家属的角色协同
良好的饮食护理离不开护理团队的专业指导与家属的配合。护理人员需:
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教育家属食品安全知识;
制定个体化饮食护理方案,并根据恢复情况调整。
家属则应遵医护指导,执行细致的饮食准备和喂养支持工作,配合记录患者饮食日志,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结语
对于白血病移植患者而言,手术只是康复之路的起点,而科学的饮食护理,则是这段旅程中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吃对每一口,不仅是滋养身体的过程,更是重建免疫、对抗病魔的信心体现。在护理团队与家属的共同守护下,让饮食成为一把温柔而有力的钥匙,帮助患者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姓名:周勤晓;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血液内科三病区;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