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中国,每13个人中就有1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然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直到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并不是危言耸听。它潜伏时间长、发病隐匿,但一旦恶化,后果常常难以挽回。
那么,乙肝究竟是什么?谁容易感染?如何早期发现、科学干预?这篇文章将带你全面认识乙肝,帮助你和家人更好地预防与管理。
一、什么是乙肝?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肝脏。根据感染时间和持续时间,乙肝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感染可能会自行痊愈,但部分人(特别是婴幼儿)会发展为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是重点关注对象,它可能在多年内毫无症状,却持续损伤肝脏,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
二、为什么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乙肝之所以“沉默”,就在于大部分感染者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不适。即使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攻击肝细胞,很多人也感觉良好,直到病情进展到肝功能明显受损阶段,才出现食欲缺乏、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此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数据显示,中国有近7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尚未确诊或未接受正规治疗。而肝癌患者中,超过80%存在乙肝感染背景。
三、乙肝如何传播?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1. 母婴传播
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乙肝妈妈在怀孕或分娩时,将病毒传给孩子,若不干预,婴儿90%以上会成为慢性乙肝携带者。
2. 血液传播
包括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针灸、文身、美容穿耳等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3. 性传播
HBV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尤其在多个性伴侣或高危性行为者中传播风险较高。
日常生活中,如握手、共餐、共用马桶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社会对乙肝携带者的歧视是不科学的。
四、哪些人群是乙肝的高风险人群?
以下人群建议定期筛查乙肝病毒:
出生于乙肝高发地区(如中国大陆)
母亲或家庭成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医护人员或常接触血液的从业者
有多性伴或不安全性行为者
接受过输血或血液透析的人群
经常进行针刺美容、文身、穿耳者
肝功能异常或不明原因疲劳者
五、乙肝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早发现的关键是体检筛查,尤其是以下项目:
1. 乙肝五项(HBV五项)
检测你是否感染乙肝、是否具有免疫力:
HBsAg(表面抗原):是否感染乙肝
Anti-HBs(表面抗体):是否有免疫力
HBeAg、Anti-HBe、Anti-HBc:判断病毒复制情况及感染阶段
2. HBV-DNA定量
评估体内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是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
3. 肝功能检查
检测转氨酶(ALT、AST)等指标,了解肝细胞是否受损。
4. 肝脏B超或弹性成像
检查肝脏有无结构性改变、肝硬化或肿瘤征象。
六、发现乙肝后怎么办?能治好吗?
很多人一听“乙肝”就紧张,认为这是一种绝症。其实,乙肝虽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目前尚无根治手段),但完全可以控制病情、阻止恶化、避免癌变。
1. 是否需要治疗?
并非所有乙肝携带者都需要立刻治疗。根据病毒水平、肝功能、肝组织受损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对于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异常或影像学提示肝纤维化者,医生通常会建议开始抗病毒治疗。
2.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TDF/TAF)等,它们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抗病毒治疗需长期坚持,不能随意停药,也不可轻信“偏方”或“草药”。
3. 定期监测不可少
即使暂时无需治疗的“免疫耐受期”患者,也应每3-6个月复查乙肝五项、HBV-DNA和肝功能,以便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七、乙肝的预防关键在疫苗
乙肝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成功将我国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从20世纪的10%下降到不足1%。疫苗接种人群包括: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
青少年及成年人未感染乙肝者
医务人员等高风险职业者
有家族史或与乙肝携带者共同生活者
完整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大多数人可获得长期免疫力。
如不确定自己是否感染或有抗体,可通过乙肝五项检测来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结语
乙肝不是“绝症”,但它是一个可以悄悄摧毁肝脏健康的“慢性杀手”。面对它,我们不应讳疾忌医,更不能讹传恐慌,而是要正视它,筛查它,控制它。一项简单的检查,一次科学的判断,可能就能避免未来严重的肝病风险。别等肝脏“喊疼”,那时可能已太晚。
(作者:郭焦枝;单位: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科室:感染性疾病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