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突发紧急状况时,尤其是遇到危重患者,时间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急诊护理作为医疗体系中第一道生命防线,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每天都会遇到需要迅速、果断抢救的患者,其中最常用、最关键的技能就是心肺复苏(CPR)。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急诊护理的要点,尤其是针对危重患者的现场救护知识,这些科普内容不仅能帮助大家理解急诊护理的难度,也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生命垂危时,急诊护理为何如此重要?
每一秒钟的拖延都可能对危重患者产生无法挽回的伤害。急诊护理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护士是急救过程中最直接和重要的执行者。无论是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还是处理突发脑卒中、休克,精准快速的护理能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急诊护理的核心要素是“迅速判断”、“正确操作”及“持续观察”。在患者失去意识、呼吸甚至心跳的关键时刻,护理人员必须迅速识别病情,立即采取措施,保持血液和氧气供应,维持大脑及重要器官的生命支持,等待专业抢救团队的到来。
二、第一时间判断患者状况:生命救护的起点
当发现有人倒地时,第一步不要惊慌,确认现场安全是首要任务。有些情况下,危险环境本身会威胁你的安全,先保证自己安全后再去救援,才能持续帮助他人。
接下来,将患者平躺平稳。用力拍打患者肩膀,观察他是否有意识,询问:“喂,你怎么了?”这是最直观判断患者意识状态的方法。
如果患者无反应,马上检查他的呼吸情况。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听呼吸声,并且尽可能触摸颈动脉,检查是否有搏动。颈动脉搏动是反映心脏泵血的关键指标。如果无意识、无呼吸、无搏动,说明患者很可能发生了心跳骤停,这时候,黄金救援时间只有几分钟,必须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急救流程。
三、心肺复苏(CPR):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护
心肺复苏是一种可以代替心脏和肺部功能的急救技术,通过人工操作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给,避免重要器官尤其是大脑的缺氧损伤。简单来说,就是“用手把心脏按起来,再帮他呼吸”,让患者的生命迹象暂时得到维持。
操作心肺复苏时,我们遵循三步口诀:
第一步: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CPR的核心,能有效推动血液流动。正确的手法是在患者胸骨中间位置,双手叠放,手掌根部垂直用力,按压深度约5-6厘米。按压频率保持100-120次每分钟。快速而有力的按压,能最大限度保证血液循环。
第二步:开放气道,清理呼吸道
按压间歇,抬起患者下巴,向后仰头,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确保空气通畅进入肺部。
第三步:辅助人工呼吸
有条件时,使用呼吸囊辅助通气,吹气使胸廓明显起伏。呼气与按压比例保持30:2,即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并行的操作还有:
呼叫急救电话120,请求专业设备和救护车支持;
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通过电击帮助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快速、规范的CPR操作,是急救成功的关键。每一分钟的延迟,患者存活率会降低7%到10%。
四、关键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护理
急诊护理并不限于心肺复苏,危重患者的护理对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也极其重要。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脉搏、血压、瞳孔反应等,每一项指标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的好转或恶化。
比如在休克状态下,患者的心率会加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这是体液循环极度不足的信号,需要及时补液和氧气支持。
对于脑出血或急性脑损伤患者,护理人员必须保持患者头部抬高约30度,以减轻颅内压力,同时定期观察瞳孔对光反应和意识变化,预防二次损伤。
五、现场应急护理的实际意义
急诊护理并不只是医院里的专业操作。任何人在公共场合、工作单位甚至家庭,都可能遇到突发疾病或伤害。掌握急救常识、了解心肺复苏关键步骤,可以在专业医生到达之前,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心肺复苏不只是医生和护士的责任。很多成功救活患者的案例,都是因为旁人懂得如何进行正确的胸外按压和呼吸施救。简便易学,关键时刻它能成为生死关头人命的救星。
六、作为急诊护士的真实感受
每天面对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紧张迅速,往往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操作技能。在病房内,几十秒钟的迟疑可能改变病人的命运。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最高度的警觉和专业态度。
比如心肺复苏操作要求标准、连贯,既不能按得太浅,也不能间断太久,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清理呼吸道时要仔细,防止误吸引起窒息;同时配合团队合作,分工明确,确保救治流程顺畅。
只有不断学习、训练,才能在极端情况下做到游刃有余,争取患者最大生存几率。
结语
急诊护理是救命最前线的战斗,在每一次紧急抢救中,都凝聚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判断和精湛技能。心肺复苏作为急诊护理的核心技术,是我们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利器。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大家能够了解生命救护的重要步骤,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让更多人在危急时刻能够从容应对,帮助生命延续。
(姓名:许萍萍;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急诊内科;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