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说起“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很多女性可能并不陌生。这两种疾病是妇科门诊中非常常见的良性病变。有人是在体检时被“无意中”发现的,有人则是因为月经不调、腹痛等症状前来就诊时查出来的。而在确诊这些疾病的过程中,妇科超声检查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那么,妇科超声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医生发现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的?又有哪些检查方式和注意事项?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
一、什么是妇科超声?
妇科超声,通俗讲就是用“B超”来看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状态。它利用高频声波穿透人体组织,通过图像显示子宫、卵巢、输卵管、盆腔等部位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结构,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最基础也最安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与X光不同的是,超声检查没有放射性,对身体没有伤害,孕妇也可以安全使用。而且检查过程快捷、无创、实时动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妇科诊断中。
二、子宫肌瘤:超声下的“子宫包块”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大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它们有的像黄豆大,有的像鸡蛋大,甚至能长到十几厘米。虽然大部分肌瘤没有症状,但也可能引起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腹部胀感甚至不孕等问题。
通过妇科超声,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肌瘤的大小、位置、数量和与子宫其他结构的关系。肌瘤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回声较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根据位置不同,肌瘤可以分为肌壁间肌瘤(长在子宫肌层内)、黏膜下肌瘤(突出到子宫腔)、以及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突出)。
超声还能判断肌瘤是否有变性,比如是否发生钙化、坏死等,这对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如果肌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一般可以定期随访观察;若肌瘤较大或症状明显,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或药物治疗。
三、卵巢囊肿:良性囊泡还是需要警惕?
卵巢囊肿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简单来说,它是卵巢内或表面形成的液体“囊泡”。大多数卵巢囊肿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排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通常会在月经周期中自行消退,无需治疗。但也有一些囊肿属于非功能性病变,比如巧克力囊肿、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甚至少数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妇科超声是判断卵巢囊肿性质的重要手段。在图像上,囊肿一般呈清晰边界、内含液体的“黑色泡泡”,被称为“无回声区”。医生会根据囊肿的大小、形态、内容物(是否有分隔、乳头状突起、实性成分等)来初步判断其性质。
例如,功能性囊肿通常是单房、壁薄、光滑,直径小于5厘米,几周后会自动缩小。而复杂性囊肿或含有实性成分的囊肿,则可能提示非良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甚至手术处理。
此外,超声还可以监测囊肿的变化过程——是变大还是变小,是否出现出血、破裂等,并可配合肿瘤标志物(如CA125)一起评估恶性风险。
四、超声检查方式有哪些?
妇科超声通常包括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两种方式。
腹部超声是通过在腹部皮肤上涂抹耦合剂,然后用探头扫查来观察子宫、卵巢等。检查前需要憋尿,以便膀胱充盈,起到“透镜”作用,让图像更清晰。这种方式适合未婚女性或对阴道超声不适应者。
阴道超声则是将专用探头插入阴道进行检查,优点是更贴近器官,图像清晰度更高,可以更准确判断病变的大小和性质。该检查一般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进行效果最佳,不需要憋尿,适合已婚女性或有性生活史者。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式,有时两者会联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五、检查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做妇科超声前,医生通常会交代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是否需要憋尿、是否避开月经期等。建议穿着宽松衣物,避免使用含金属的饰品,以便检查顺利进行。对于阴道超声,应注意个人卫生,如果有感染或出血等情况,应提前告知医生。
检查过程中基本无痛,但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微不适。检查后可照常生活,无需特别处理。
总结
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虽然常见,但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妇科超声作为一种简便、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帮助医生及早发现这些疾病,指导治疗和随访。对女性朋友来说,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是超声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尤其是40岁以上或有妇科病史的人群,更应增强自我健康意识,主动安排检查。保持警觉、科学管理,就是对自己身体最负责任的态度。
(姓名:唐静;医院:光山县人民医院;科室:超声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