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手术的成功背后,除了主刀医生的技术外,还有一支不容忽视的专业力量——护理团队。从术前评估到术中配合,再到术后康复,护士始终是患者最亲密的陪伴者、最细致的守护者。手术不仅仅是一刀一剪的技术操作,更是一次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其中护理团队的作用贯穿整个围术期。
那么,护理团队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通过协作保障患者手术安全、顺利康复的?本文带您一探究竟。
一、术前护理:打好“地基”,手术才有保障
手术前的护理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患者是否具备接受手术的身体条件。
1. 术前评估:全身“体检”不是形式
护理人员会协助进行术前基础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基础疾病情况,有无术中麻醉风险,并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护士还会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为麻醉和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 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稳定情绪状态
不少患者在术前会感到焦虑、恐惧,甚至失眠。护士会通过沟通交流、耐心解释、案例分享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安,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特别是一些需要局麻或区域麻醉的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更需要术前的心理支持。
3. 术前宣教:提高配合度,降低风险
护士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宣教,包括:
术前多久禁食禁水;
术前是否需要清洁肠道或剃毛;
手术当天如何穿着、携带物品;
术后如何应对疼痛、排尿困难等常见问题。
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知情权,也帮助手术更加顺利地进行。
二、术中护理:默契配合,守护“刀尖上的安全”
手术室内的每一台手术,都是由一个协作紧密的团队完成的,其中护理人员分为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麻醉护士,各司其职,环环相扣。
1. 器械护士:主刀医生的“左膀右臂”
器械护士负责准备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和缝合材料。手术过程中,必须准确、迅速地将所需器械递给医生,熟悉操作步骤,确保器械数量、使用和回收无误。
一位优秀的器械护士,往往能在医生还没开口时,就递上了所需工具,极大提高手术效率。
2. 巡回护士:连接“外界与手术台”的桥梁
巡回护士负责整个手术室的协调工作,包括设备运转、仪器调试、协助摆位、物资供应、记录操作过程等。他们是手术的“隐形后勤队”,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当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如设备故障、材料短缺、需要临时用药时,巡回护士往往是最先响应的人。
3. 麻醉护士:麻醉安全的“守门员”
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药管理、气道插管、生命体征监测等工作。他们必须时刻盯紧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防止出现麻醉过量、药物反应等风险。
三、术后护理:康复路上“最可靠的陪伴者”
手术结束不代表护理结束,术后护理是促进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关键阶段,尤其在术后24小时内,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术后恢复的质量。
1. 监测生命体征与伤口情况
术后前几小时,患者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出血、感染、伤口裂开等风险。护士会密切监测:
体温变化(警惕感染);
血压心率(防止低血压或失血性休克);
呼吸情况(防止麻醉残留引起的呼吸抑制);
伤口敷料是否渗血,引流管是否通畅等。
2. 疼痛管理:科学止痛助康复
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进食、休息、活动,甚至导致心理负担加重。护士会根据疼痛评分系统(如VAS评分)进行评估,合理安排镇痛泵、口服镇痛药等,同时采用温敷、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方法辅助缓解疼痛。
3. 功能锻炼与早期活动
术后是否能及时下床、翻身、咳痰,直接关系到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护士会指导并协助患者:
做肢体活动;
使用腹带保护腹压;
正确下床走动;
鼓励排便排尿。
这一阶段也是患者最需要鼓励与心理支持的阶段。
4. 饮食、排泄、用药全程指导
术后从禁食、流食到正常饮食的过渡,要结合病情进行动态调整。护士会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结构、补液方式、控制血糖等。
同时,还需根据医嘱发放术后抗生素、止痛药、抗凝药,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避免并发症。
四、护理团队协作的背后,是“人性化医疗”的体现
护理不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发药,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连续的、以人为本的照护过程。
在手术的每一个阶段,护理团队都在默默付出。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在术后感谢信中,但却是每一次成功手术背后不可或缺的“隐形力量”。
他们与医生一起制定治疗计划,与患者一起面对未知与恐惧,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温暖支撑希望。
结语
一台手术,离不开医生的“巧手”,更离不开护理团队的“细心”。从术前的准备,到术中的配合,再到术后的恢复,护理贯穿始终,为患者的安全与康复提供了最稳固的保障。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团队始终在你身边,不只是守护身体,更守护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细节、每一分安心。
(姓名:栾金华;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科室:高新手术部;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