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难以避免。或许是厨房的刀具划伤了手指,或许是运动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甚至是有人突发鼻出血或晕倒等突发状况。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原本的小伤小病很容易发展成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与护理知识,不仅能及时帮助身边的人,甚至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
一、急救并不是医生的专利,为什么人人都该学?
很多人认为急救知识是医生或急救人员的专属,普通人学了似乎也用不上。其实不然。急救知识属于每个人的生活必备技能。在等待专业医疗救护到来前的“黄金分钟”里,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减少伤害、缓解病情、甚至避免死亡。
——比如心脏骤停患者,如果旁人立刻进行心肺复苏(CPR),生存率会大大提升;扭伤及时冷敷、包扎,可防止肿胀加重;鼻出血时简单按压止血,避免血流过多。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小意外的急救处理
1. 异物入眼——切勿揉眼,正确冲洗为先
异物入眼是常见的小意外,如灰尘、沙粒、昆虫等,一旦进入眼睛,往往会引起刺激、疼痛、甚至眼角膜划伤。面对异物入眼,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别揉眼睛!许多人碰到眼睛不适就习惯用手揉搓,但揉眼容易让异物刮伤角膜,加重疼痛甚至引发感染。
第二步,用力眨眼。通过眼泪自然冲刷,有时异物会随着泪水被排出。
第三步,如果没效果,尝试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可以用干净的手轻轻提起上下眼睑,在流水下冲洗异物。
第四步,若异物依然未除,且眼睛有明显疼痛、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
这个简单的处理步骤既安全又有效,能最大程度保护眼睛健康。
2. 小伤口止血及护理——别慌,按步骤来
不论是在厨房切菜不小心划伤,还是户外玩耍时摔倒擦伤,轻微的出血损伤经常发生。正确止血和处理伤口,有助于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初步冲洗伤口:对较小或表浅的伤口,用冷开水或洁净的自来水冲洗,去除污物和细菌。切记不要剥离已形成的血块,因为血块是身体自然的保护膜。
伤口有异物者慎处理:如果伤口内有异物,千万不要盲目拔出或挤压,以防加重破损或出血。可以用消毒纱布或绷带包扎固定,同时间尽快送医院处理。
持续出血怎么办: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直接压迫出血处10~20分钟,绝不可中途放松。压迫止血是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肿痛和淤血:受伤后局部出现肿胀和淤青时,可用冰袋冷敷,冷敷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然后用加压包扎减轻肿胀和疼痛。
及时求医:若伤口较深、出血无法止住、伤口边缘不规则或伤口发生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后果。
3. 烧烫伤初步处理
烧伤也是家庭常见意外。正确处理烧伤同样关键:
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至少持续1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损伤深度。
不要涂抹牙膏、酱油、油脂等民间偏方,避免感染和毒素渗入。
保护伤口,可用干净纱布覆盖,避免摩擦和细菌侵入。
严重烧伤或面积较大者需立刻送医。
4. 鼻出血急救小技巧
鼻出血往往突发,且容易吓坏患者本人和家属。
头部稍微向前倾,避免血液倒流入咽喉引起呛咳。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连续压迫鼻侧10分钟,确保压迫得当。
禁止头部后仰和用手挖鼻,防止血液流入胃部导致呕吐。
若持续出血无法止住,或伴头晕、频繁出血,需尽快就医。
三、急救的黄金法则:安全第一,冷静应对
急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恐慌会使判断迷乱,影响操作正确性。其次是确保自身安全,不要盲目冒险,比如发现电击或危险气体泄漏时,先保证自身安全再救人。
此外,学会拨打医疗急救电话(120),准确描述病情和地址,也是关键环节。等待专业人员到来时,尽力维持患者稳定。
四、如何做好急救准备?
提前准备急救包,放在家中明显位置,是十分必要的。基本内容包括:
消毒棉球、酒精、碘伏等消毒用品
无菌纱布、绷带、创口贴
冰袋或冷敷包
剪刀、医用胶带
一些基本药物如止痛药、抗过敏药等
急救手册或二维码扫描的急救知识链接
同时,建议每个人都参加急救培训课程,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窒息救助等技能。
总结
小意外虽小,但不处理好也会引发大问题。无论是异物入眼、出血伤口、烧烫伤,还是日常突发的鼻出血、晕厥等,都需要我们冷静、科学地采取正确措施。掌握简单易学的家庭急救知识,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保障。
(姓名:卢静如;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科室: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