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很多人印象中,脑梗是一种突然发生、毫无征兆的疾病。今天好好的,明天可能就“中风”倒地、半身不遂。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脑梗并非“晴天霹雳”,而是早有迹可循、信号频现,只是我们忽略了它们的“呼救”罢了。
那么,脑梗有哪些早期信号?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和预防?今天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你看清这个“沉默杀手”的真面目。
一、什么是脑梗?
脑梗,全称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70%左右。它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堵住,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语言障碍、偏瘫、吞咽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脑梗可分为三种常见类型:
大血管阻塞型:如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堵塞;
小血管闭塞型:如脑内小动脉硬化导致的“腔隙性脑梗”;
心源性栓塞型:如房颤导致的血栓脱落,进入脑血管。
这些病理过程,往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突然诱因触发的结果。
二、脑梗不是“突然病”,这些信号早已悄悄出现!
我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脑梗也是如此。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脑梗早期预警信号,一旦发现,千万别掉以轻心!
1. 一过性肢体麻木或无力
特点:手脚突然发麻、发软,一侧身体不听使唤,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自行缓解。
解释: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叫“小中风”,是脑梗前最典型的信号,约1/3的人在TIA后数天或数周内发生真正的脑梗。
2. 语言表达困难或口齿不清
特点:突然说不出话,或说话不流畅、发音不清,听不懂别人说话。
解释:说明支配语言区域的脑血流出现短暂障碍。
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模糊、黑影遮挡
特点:眼前像有黑幕,或看东西模糊、重影,但很快恢复。
解释:可能是视网膜动脉暂时供血不足,是脑部循环异常的一个“报警器”。
4. 突发性头晕、行走不稳
特点:站立不稳、步态不协调,像“喝醉了一样”。
解释:可能是小脑供血不足,常见于脑后循环缺血,尤其要警惕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5. 突然剧烈头痛
特点:不像普通头痛,突如其来,程度剧烈,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解释:虽然脑出血更常见这种表现,但部分脑梗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剧痛,需及时就诊。
6. 注意力不集中、短暂意识模糊
特点:一时“发呆”、反应迟钝,说话答非所问。
解释:大脑皮质区域供血下降,影响认知功能。
提示:这些症状哪怕只出现几分钟,也千万别忽视!因为这可能是真正脑梗的“预演”。
三、谁更容易得脑梗?6类高危人群请对号入座
1. 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壁变硬变窄,是脑梗最大元凶之一。
糖尿病患者
血糖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
高血脂人群
“坏”胆固醇高,会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堵塞脑血管。
心脏病患者
尤其是房颤,易形成血栓脱落引发脑梗。
长期吸烟、酗酒者
烟草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加速血栓形成。
家族有中风史者
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四、如何远离脑梗?牢记这6个“黄金建议”
预防脑梗,其实就是预防脑血管的“堵”和“破”。控制危险因素、养成良好习惯,是关键。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基础
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少吃油炸食品和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
2. 迈开腿:适量运动不可少
每周锻炼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快走、慢跑、太极、游泳都是好选择;
久坐1小时就应起来活动5分钟。
3. 不吸烟,限酒精
戒烟可显著降低脑梗风险;
饮酒应限量,建议男性每天不超过25g酒精,女性不超过15g。
4. 管好“三高”
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
一旦发现异常,积极干预;
按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换药。
5. 心态平和,规律作息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保证睡眠质量,别熬夜;
学会放松,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
6. 重视体检,别怕“早发现”
每年体检一次,尤其是中老年人;
重点筛查脑血管、心血管和代谢指标;
可考虑做颈动脉彩超,了解血管是否有斑块或狭窄。
结语
很多人直到中风发生,才意识到健康有多宝贵。而其实,在脑梗真正发作前,身体早就给出了“求救信号”。如果你曾经有过手脚麻木、说话含糊、视力突然模糊……请别再忽视它们。那可能不是“累了”“睡姿不好”,而是脑血管在给你敲响警钟。
记住:脑梗不是一下子发生的,但后果往往是一辈子的。
(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姓名:田小瑞;科室:神经内科一病区;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