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生活中,很多人会突然感觉到心跳忽快忽慢,或者心跳节奏不规则,有时像“漏跳”了一拍,有时又觉得心脏砰砰直跳。这种现象,很多人会以为只是压力大、紧张或者疲劳引起的“小毛病”,但是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的异常,既包括心跳过快,也包括心跳过慢或者不规则。它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如果不重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本文将围绕“心跳忽快忽慢,心律失常要警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的类型、诱因、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
一、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脏是人体的“泵”,通过规律的电信号控制心肌收缩,从而推动血液循环。正常情况下,心跳有规律且节奏均匀。然而,当心脏电活动发生异常,导致心跳节奏不规则、过快或过慢时,就称为心律失常。它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表现形式多样。
常见的感觉就是“心跳忽快忽慢”,有时心脏好似漏跳一拍,有时心跳飞快,甚至节奏混乱。一旦发现有类似症状,尤其反复发作,就应引起重视。
二、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和症状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种类繁多,但几种较常见且典型的类型包括:
窦性心动过速
心跳超过每分钟100次,多由紧张、运动、发热引起。通常无严重症状,但心悸明显。
窦性心动过缓
心跳低于每分钟60次,轻度可无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头晕、乏力、晕厥。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人或某些药物影响。
早搏(房性或室性早搏)
心脏提前跳动,给人感觉心脏“漏跳”或“停了一下”,多数无大碍,但频繁时需检查。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跳急速且规律,常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有时伴有晕厥。
室性心动过速
可引发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经常表现为阵发性心悸、胸痛、晕厥等。
心房颤动
最为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之一,心跳完全不规则,容易导致血液瘀滞形成血栓,增加中风风险。
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表现差异较大,从无症状到严重不适不等,如果感到频繁心跳异常,最好及时就医检查。
三、心律失常的诱因有哪些?
心律失常的发生,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
1. 生理性因素
情绪激动、压力大:紧张、焦虑时容易触发心跳加速。
剧烈运动或剧烈体力活动:心脏负荷增加,可引发心率波动。
饮食习惯:咖啡因饮料、浓茶、酒精过量摄入,均有可能导致心律紊乱。
缺乏睡眠、疲劳过度也可能影响心脏节律。
这些因素往往是暂时性的,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压力即可改善。
2. 病理性因素
这部分诱因则更需要关注,因为很多是疾病的表现或并发症,包括: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底层病变。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让心跳加速。
电解质紊乱,如血钾、钙等异常。
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滥用。
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炎症性或者结构性疾病。
这些病理因素常常需进行专业检查和针对治疗。
四、心律失常的潜在危害
虽然有些心律失常看似轻微,很多人会忽视,但如果不正确处理,后果可能很严重,甚至威胁生命。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
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造成乏力、胸闷、呼吸困难。
心源性脑缺血、中风: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大。
心力衰竭:长期心律失常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猝死风险增加: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若未及时处理,可能突然发生心脏骤停。
因此,心律失常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是生命安全隐患。
五、如何应对心律失常?
1. 生活方式调整
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会放松减压。避免过度劳累,规律睡眠。
限制咖啡因、酒精摄入,避免吸烟。坚持适当运动,提高心脏健康。但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避免过度剧烈。
保持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 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非常专业,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率的药物、抗凝药等。根据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 医疗干预
部分严重心律失常需要进一步治疗:
导管消融术:通过射频或冷冻技术消除异常的心脏传导路径。
起搏器植入: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维持心脏节律。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其他手术治疗,如心脏瓣膜修复、冠脉搭桥等。
六、检查与诊断
治疗前需做详细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常用的检查包括:
心电图(ECG):快速、方便,诊断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早搏、心房颤动等。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以了解心律失常的频率和诱因。
运动负荷试验:观察运动时心脏变化。
心脏超声(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一种有创检查,作用于复杂心律失常的确诊和治疗方案设计。
总结
心跳忽快忽慢,虽然很多时候可能不是重大疾病的直接表现,但却是“心律失常”的信号。心律失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既包括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是心脏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科学应对,对预防相关危害至关重要。
(姓名:李欣欣;科室:医院:心血管病区;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