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放疗会影响正常细胞吗?科学解释来解惑
时间:2025-07-24 14:51:48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在抗癌的道路上,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一把锋利的“利剑”。它以非手术的方式,利用高能射线精准杀伤肿瘤细胞,是现代医学中广泛使用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不少人对放疗仍存有疑虑,尤其是一个关键问题:

  “放疗是照射身体,那会不会连正常细胞也一起被破坏?”

  这个疑问并非多虑,而是十分科学的担忧。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来全面解读:放疗到底会不会影响正常细胞?为什么它仍然被广泛应用?医学上又是如何规避副作用的?

  一、放疗的“攻击方式”:射线瞄准DNA

  放疗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γ射线、质子束等)破坏癌细胞的DNA,阻断其分裂复制的能力,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癌细胞因为分裂活跃、DNA修复能力较差,所以更容易被放疗“打倒”。但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也存在分裂过程,比如皮肤、肠道、骨髓等组织,也会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波及。

  也就是说:

  放疗确实会影响正常细胞,但这种影响是“可控、可恢复、可管理”的。

  二、为什么仍然选择放疗?优势远超副作用

  既然正常细胞可能受影响,为什么放疗依旧被广泛采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高选择性杀伤肿瘤

  虽然放射线会穿透身体,但现代放疗技术可以高度聚焦在肿瘤区域,正常组织接受的剂量非常有限。肿瘤组织受到高强度打击,而正常组织则处于“边缘地带”,因此受影响较轻。

  2. 正常细胞有修复能力

  相比之下,正常细胞拥有强大的DNA修复机制。即使受到轻度放射损伤,也能在几个小时到几天内自行修复。肿瘤细胞则缺乏这种能力,一旦受损很难恢复,最终走向死亡。

  3. 剂量分割原则

  放疗并非一次照射完毕,而是“分次”进行,例如每天一次,连续治疗4-6周。这种“分次照射”的方式给正常细胞留下修复时间,同时持续压制肿瘤生长。

  4. 放疗适用广泛,联合效果好

  放疗不仅可以作为根治手段,还能与手术、化疗、靶向、免疫等手段联合使用,整体疗效更佳。在某些晚期或不能手术的肿瘤中,放疗甚至是首选方案。

  三、放疗影响正常细胞的表现有哪些?

  尽管现代放疗技术已经非常先进,部分正常细胞仍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表现为一些可预测、可逆的副反应,主要包括:

  1. 皮肤反应(类似晒伤)

  常见于头颈部、乳腺放疗,表现为皮肤发红、干燥、脱皮甚至轻微糜烂。通常在治疗后几周自行恢复,类似日晒后的反应。

  2. 消化道不适

  如腹部或盆腔区域放疗,可能出现恶心、腹泻、食欲下降等,原因是肠道黏膜细胞也属于高分裂组织,对放射线敏感。

  3. 骨髓抑制

  放疗过程中若照射范围涉及骨盆或胸骨等造血区域,可能导致白细胞或血小板短暂下降,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严重者可暂缓治疗。

  4. 疲劳感

  是最常见的一种副反应,可能与身体的能量代谢改变有关。通常不需特殊处理,适度休息、良好营养可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副作用都是暂时性的、轻度的,远远小于放疗带来的肿瘤控制收益。

  四、现代技术如何“保护”正常细胞?

  随着医学科技进步,放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有了质的飞跃。现代放疗中有多种技术手段专门用于保护正常组织:

  1. 三维适形放疗(3D-CRT)

  通过计算机三维建模,精准勾画肿瘤形状,制定出最佳射线路径和剂量分布,使照射“贴身裁剪”。

  2. 调强放疗(IMRT)

  通过调节每束射线的强度,实现“高剂量集中打击肿瘤,低剂量保护周围组织”,是目前最常用的放疗方式之一。

  3. 影像引导放疗(IGRT)

  在每次治疗前通过影像定位,确保射线每次都准确打在肿瘤上,避免因患者体位偏差而误伤正常组织。

  4. 呼吸门控放疗

  针对肺癌、肝癌等随呼吸移动的肿瘤,采用呼吸控制系统,仅在特定呼吸阶段释放射线,进一步减少照射范围。

  5. 质子/重离子放疗

  利用布拉格峰原理,质子束在到达肿瘤时释放能量,之后几乎不再穿透,极大减少后方组织的辐射剂量。适用于儿童肿瘤、眼部、脊髓等敏感区域。

  五、哪些人群需特别关注放疗影响?

  虽然大部分患者都能顺利完成放疗,但以下人群可能更需个体化处理:

  儿童与青少年:发育中组织对放射更敏感,需慎重选择放疗方式;

  老年人或慢病患者:身体储备能力下降,更易受影响;

  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对轻微损伤恢复较慢;

  曾接受过放疗部位复发者:再照射需要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

  对于这些群体,医生会权衡放疗风险与治疗效益,制定更保守、个性化的方案。

  结语

  放疗是一种高度科学、控制精细的治疗方式,它并非“毒害全身”的杀伤手段,而是一场瞄准病灶的“精准打击”。确实,它可能在“击败敌人”的过程中伤到“友军”,但这正如抗生素杀菌时可能也会影响肠道菌群一样,是治疗中可管理的一部分风险。所幸的是,现代技术让这一切变得越来越安全、可控。

(姓名:丁丹红;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科室:放疗科;职称:主治医师)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