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当今社会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着内卷式竞争,智能AI时代的来临来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少压力与挑战。焦虑、失眠、抑郁、烟酒成瘾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如何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合理提升个人的心理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经30余年发展,“心理弹性”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护理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帮助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更好地适应和恢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个体因素
(1)积极的自我认知:对自己有清晰、客观、积极的认识,能接纳自身优点和不足,在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有应对的能力,这种自信能激发内在潜能,促进心理弹性。
(2)情绪调节能力:能有效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压力下保持冷静,通过合理方式宣泄负面情绪,如听音乐、运动等,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影响应对能力。
(3)问题解决能力: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对问题能冷静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能力使个体在困境中能积极行动,增强心理韧性。
(4)乐观的心态:习惯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遇到困难时更关注积极面和可能的机会,这种乐观的思维方式能激发动力,帮助个体在逆境中保持希望。
2.家庭因素
(1)有序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尊重、支持,能让个体感受到安全和归属,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家庭成为有力的情感后盾,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2)积极的父母角色模式,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理解、民主的关系,父母能倾听孩子想法,给予适当指导和自主权,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和心理弹性。
(3)庞大的家庭联系网络:家庭结构完整,生活环境相对稳定,能为个体提供有序、规律的成长环境,使个体内心有安全感,更从容地应对外界变化和挑战。
(4)亲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包括家庭成员共同秉持的,有利于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包容不同观点和文化,诚信待人,坚守道德原则,懂得合作与分享,勇于承担责任甘于奉献等。
(5)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稳定充足,资源配置合理,无不良债务,教育资源优越,发展机会众多都起到支撑和抵御外界风险的作用。
3.社会因素
(1)支持性的社交网络:拥有丰富的社交关系,如朋友、同事、邻居等,在遇到困难时能从不同渠道获得帮助、建议和情感支持,扩大了个体应对逆境的资源。
(2)积极的学校与工作环境:在学校或工作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或良好的团队氛围、领导支持等,能让个体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
(3)社区资源与支持:所在社区提供丰富的资源,如图书馆、运动设施等,以及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互助项目,能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系和归属感,为应对困难提供外部支持。
传统观点认为,消极的生活环境不利于积极适应,但心理弹性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假设。有研究者发现,经历终身逆境的个体比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个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这种现象可以借由压力接种理论来解释:暴露在较为缓和的逆境中可以调动以往没有利用过的资源,帮助融入社会支持网络,并创造出针对未来逆境的掌控感。
另外还可以通过灾难性思维最小化、挑战反作用信念、能量管理、问题解决、培养感恩意识、强化社会关系等技术开展心理弹性训练,帮助大众发展心理弹性。
(姓名:王硕;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科室:早期干预一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