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心肌梗死(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生时会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据统计,心梗在冠心病患者中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及时的急救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梗的基本知识、急救处理步骤以及护理要点,让大众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助。
一、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最终出现坏死的现象。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心梗常见症状包括:
胸痛:疼痛通常位于胸部中央或左侧,可能放射至肩膀、臂部、颈部、下颌等部位,且疼痛感可持续数分钟或更长,甚至不会随着休息缓解。
气短:伴随胸痛感到呼吸困难。
出汗:患者常常会大量出汗,甚至给人“虚脱”之感。
恶心和呕吐:一些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焦虑与恐惧:许多患者会感到强烈的不安或恐惧感。
2. 心肌梗死的分类
心梗分为两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这种类型的梗死较严重,需立即治疗,以降低心脏损伤的程度。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此类型较轻,治疗方式可能相对温和,但同样需要及时处理。
二、心梗的急救处理
当发现有人出现心肌梗死的症状时,及时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急救处理的步骤: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在确认患者有心肌梗死症状时,首先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告知接线员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位置。在等待救护车到达之前,可以采取一些急救措施。
2. 让患者保持镇静
保持患者的冷静非常重要。尽可能让患者坐下或半卧位,避免让其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试着与患者沟通,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焦虑感。
3. 给予氧气
如果身边有氧气瓶,可以为患者提供氧气,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给予。一般来说,患者的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4%以上。
4. 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患者没有对阿司匹林过敏,并且意识清楚,可以让其咀嚼一片(通常为300mg)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帮助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5.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和血压等。如果患者失去意识且不再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步骤:
确保安全环境:确认现场环境安全,患者在坚固平坦的表面上。
呼叫急救:确保有人拨打急救电话。
检查意识:轻轻拍打患者的肩膀,呼喊其名字,确认其是否有意识。
检查呼吸:如果患者无意识且不呼吸,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将手掌交叠放在患者胸骨中央,进行按压,频率约为100-120次/分钟,深度约为5-6厘米。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果训练有素)。
6.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如果医疗救援到达现场之前,环境中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立即使用。AED可以自动分析心律,并指导施救者进行电击复苏。遵循设备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三、心梗患者的护理要点
在急救完成之后,患者通常会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对于心梗患者的护理,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 加强监测
心梗患者的病情在入院后仍需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变化。
2. 药物管理
患者可能会被给予多种药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等。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服药,监测药物效果和副作用。
3. 情绪支持
心梗患者面临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可能很大,提供情绪支持是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倾听、关心和倾诉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4. 营养与生活方式指导
出院后,患者需要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戒烟限酒等。护理人员应当在出院指导时加强对此部分的教育,使患者了解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5. 跟踪随访
帮助患者制定随访计划,定期复查心脏功能、生活方式的调整情况等,以确保后期的康复与管理到位。
总结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症,初期的及时急救和正确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了解心梗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从而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挽救生命。
(姓名:李秀秀;医院: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科室: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