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年纪大了,情绪起伏变多,这似乎成了“常态”。但对老年人来说,情绪波动背后可能隐藏着更重要的健康信号:抑郁与焦虑常常同时出现(即“合并症”),它们互相影响、加重躯体疾病风险,且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本文用通俗、可操作的语言,帮你识别、理解并应对这一常被低估的问题。
一、为什么老年人情绪容易多变?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角色发生变化(退休、失去配偶或朋友、社会联系减少),慢性病增多(如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疼痛),以及睡眠、认知的改变,都可能使情绪调节变脆弱。再加上对疾病症状解释方式的不同(老年人更容易把情绪不佳说成“身体不舒服”),就更容易出现被忽视的抑郁或焦虑。世界卫生组织与多项研究都指出: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易被社会与医疗体系忽略。
二、抑郁和焦虑在老年人中如何“联手作乱”?
抑郁和焦虑虽然在症状上有差别,但在老年人中常并存——研究显示,晚发性抑郁患者中有一部分伴随焦虑障碍,整体老年人群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也不低。合并存在时,表现更复杂:睡眠更差、疼痛更明显、认知与记忆受损更严重,功能下降也更快,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合并症也使治疗更困难,需要更细致的评估与个体化方案。
老年人抑郁/焦虑常见的“伪装”样子(容易被忽视)
持续乏力、体力下降或活动减少,被当作“老了”的正常表现;
反复的身体不适(头痛、消化不良、慢性疼痛),多次检查找不到器质原因;
易怒、脾气变差、社交退缩,家属误以为“性格变了”;
记忆力下降或“伪装性痴呆”(pseudodementia),情绪改善后可有明显好转。
若出现上述之一并持续数周,应把心理因素列入考虑范围,而非简单归咎于衰老或单纯躯体疾病。
三、如何判断“只是情绪波动”还是抑郁/焦虑合并?
简单自检提示:若情绪变化伴随以下任一,应尽早就医评估——兴趣显著下降或持续悲伤、对生活失去希望、睡眠与食欲明显改变、反复的严重担忧或惊恐、日常功能受损或出现自伤/自杀念头。专业评估通常会包括详细病史、药物回顾、躯体检查与必要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后再做心理诊断。对于老年人,综合评估尤其重要,因为慢性病、药物副作用和认知问题都可能干扰诊断。
四、治疗与管理:身心并重,家庭与医疗要联动
医疗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治疗在老年人中仍有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抗抑郁药对多数老年患者有效,但需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医生会从“最低有效剂量”起并监测疗效与安全。联合焦虑治疗时,药物与心理治疗常并用。
管理躯体共病:积极控制慢性病、优化止痛方案、评估并调整可能诱发情绪问题的药物(例如某些降压药或镇痛药),能显著改善情绪症状。
生活方式与社会支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参与社交活动与兴趣小组、营养支持与睡眠改善都是燃眉之计。社区与家庭的支持、志愿服务或群体活动能减少孤独感、提高心理弹性。
综合照护模式(Collaborative care):研究显示,整合初级保健、心理治疗师与专科医生的团队式管理能提高老年抑郁的识别率和治疗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模式。
五、家属与照护者能做什么主动观察并记录:记录老人的情绪、睡眠、饮食、体重变化与行为改变,带到医生处更有助于判断。
温和对话与陪伴:避免责备或以“年纪大了”轻描淡写,表达理解、耐心倾听并鼓励就医。
协助就医与随访:陪同就诊、帮助服药管理、监督疗效与副作用。
紧急信号:出现自伤/自杀念头、显著行为退缩或功能急剧下降时,要立即联系医疗机构或危机干预资源。
六、结语
情绪多变并非“老年人注定要忍受”的事。抑郁与焦虑在老年人中常常相互叠加、被躯体症状掩盖,但这些都是可以识别与治疗的医学问题。早发现、早评估、身心并治,并让家庭与医疗系统协同工作,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功能状态。若你有一位关心的长者,别把情绪波动当作命运——把它当作向专业帮助伸出的信号。
(作者:周闯;单位: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科室: 心理三病区;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