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感冒好了,可怎么这几天总是心慌、乏力、胸口闷?”
“原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查竟然是心肌炎?”
在临床中,类似的对话并不少见。尤其是冬春交替、病毒流行季节,一些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后出现持续心悸、乏力、胸痛等症状,最终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这是一种容易被忽视、却可能致命的疾病。它的“伪装”性很强,有时表现为像感冒一样的轻微症状,有时却能迅速进展为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本文将带你认识这种“潜伏者”——心肌炎。
一、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由于病毒、细菌、药物、免疫或毒素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和炎症。最常见的类型是病毒性心肌炎,其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EB病毒等。
心肌炎可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电传导系统及心肌细胞本身,引发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从轻微症状到心源性猝死不等。
二、为什么“感冒”会引发心肌炎?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诱因。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在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病毒可通过血液进入心肌组织,引发局部炎症,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心功能受损。
某些个体(如免疫功能差、青少年、长期熬夜或剧烈运动者)在感冒后剧烈运动、过早返工,更可能加重病毒对心肌的侵袭,引发急性甚至暴发性心肌炎。
一句话总结:不是感冒本身伤心,而是病毒乘虚而入,偷袭心脏!
三、心肌炎有哪些表现?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可分为轻型、典型型和重型(暴发型)三种。
1. 轻型心肌炎(最容易漏诊)
感冒恢复后持续乏力、胸闷
心悸、头晕、轻微胸痛
运动耐力下降
心电图轻微异常,可能被误认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很多患者以为“感冒未完全恢复”,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2. 典型型心肌炎
明显心悸、胸痛,呈刺痛或闷痛
心率快而不规则(可出现室性早搏、房颤等)
轻度活动即气促、乏力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低热、恶心、肌肉酸痛等“类感冒”症状
3. 暴发性心肌炎(最危险)
起病急骤,进展迅速
重度心律失常、休克、低血压
多器官功能障碍,可能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
是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哪些人更容易患心肌炎?
以下人群在感冒后更需警惕心肌炎:
青少年、年轻人(体力活动多,易忽视身体变化)
长期熬夜、免疫力差者
近期有病毒感染史(如流感、新冠)
感冒期间仍坚持剧烈运动或高强度工作
有过心律失常、胸痛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
五、心肌炎如何确诊?
若感冒后出现心慌、乏力、胸闷、运动能力下降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并接受以下检查:
1. 心电图(ECG)
可发现ST段、T波改变
出现室性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
2. 心肌酶谱
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cTnI/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标志
3. 心脏超声(心超)
了解心脏收缩功能、结构是否异常
4. 心脏磁共振(CMR)
是目前评估心肌炎的“金标准”,可判断炎症、坏死范围
5. 病毒血清学、免疫指标
辅助判断是否由病毒或免疫原因引起
六、心肌炎怎么治?
1. 轻型和典型型
卧床休息:是治疗的基础,建议至少休息2-3周,避免体力活动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早期可使用
改善心功能药物: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控制心律失常:根据具体类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密切随访: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超,评估恢复情况
2. 暴发性心肌炎
重症监护:加强生命支持
强心、抗炎、免疫抑制治疗
有条件者可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人工心脏支持
死亡率较高,需高度警惕
七、心肌炎会留下后遗症吗?
部分心肌炎患者在恢复期会出现以下情况:
心律不齐持续存在
左心功能下降
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运动耐量下降
因此,即使康复后,也建议至少随访6~12个月,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并避免过度运动。
八、如何预防病毒性心肌炎?
预防心肌炎,关键在于防住病毒、保住心脏:
1. 科学对待感冒
及时休息,勿“硬扛”
切勿带病运动、熬夜加班
2. 增强免疫力
保证睡眠、均衡饮食
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3. 接种疫苗
特别是在流感季、新冠流行期,适当接种疫苗有助于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4. 发现异常,尽快就医
感冒后持续心悸、胸闷、乏力≠“恢复慢”
尽快到心内科排查是否存在心肌炎风险
总结
心肌炎就像隐藏在感冒背后的“潜行者”,起初不显山露水,却可能悄无声息地伤害我们的心脏。它不一定引起你足够的警觉,但当你忽略它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悄然潜伏在心肌细胞中,等待机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如果你在感冒后出现以下表现——
持续乏力、胸闷、心慌、气短、活动耐力下降,
请不要犹豫,及时就诊检查心脏,
这可能是你的心脏在发出“求救信号”。
守护心脏,从认识心肌炎开始!
(姓名:罗浩;医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科室:心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