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滨区:以文化人 以文润城
时间:2025-07-03 09:59:14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曹永飞 通讯员 魏蓝
夜幕降临,在鹤壁市淇滨区华夏南路上的游园里,融合《诗经》元素的口琴演奏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欣赏。这是鹤壁市淇滨区“街头文化角”的日常一幕。“没想到下班路上能邂逅这样的艺术惊喜,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有文化韵味了。”驻足欣赏的李女士由衷赞叹。
这样的文化风景线,源自淇滨区“文化强区”战略的持续深耕。近年来,淇滨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路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活化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活动等举措,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文化阵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
走进淇滨区上峪乡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里十几位村民正在排练新编戏曲《乡村振兴唱新篇》。“以前农闲时不是打牌就是闲逛,现在文化中心常常有活动。”村民王建国告诉记者,这个配备舞台、图书室的文化中心已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截至目前,淇滨区已建成像这样的标准化乡镇(街道)文化站10个、村(社区)基层文化中心132个,构建起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我们不仅要解决文化服务‘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淇滨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说。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淇滨区基层文化阵地共开展活动620余场,参与人次超52万。此外,淇滨区还推进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打造多处“街头文化角”,推出“一日一主题”常态化演出,包括口琴、葫芦丝等专场,累计吸引2000余人参与。同时,樱花里商业区融合非遗与潮流,设置爱情花墙、非遗市集等,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成为网红打卡地。
“非遗+夜校”:从静态保护到全民共享
在清溪宿云隐民宿的“非遗主题房”里,游客张先生兴趣盎然地体验着制作古法药香。“没想到非遗可以这么‘潮’,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印象深刻。”张先生笑着说。“非遗不能养在深闺,必须走进现代生活。”淇滨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通过“非遗+”模式开发研学课程、文创产品等,让26项非遗资源重获关注。
如果说非遗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那么“市民夜校”则为市民点亮了文化生活。今年年初以来,淇滨区以“政府搭台+专业机构授课”模式推出制作非遗药香、诗经合唱等18门课程,累计吸引超200人次参与,让艺术融入日常,助力全民美育提升。如今,淇滨区非遗资源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活化,“市民夜校”由技能培训升级为美育平台,二者共同构建“活态传承+全民共享”新模式,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持久活力。
“村超”效应:文化IP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咱村有戏’淇滨区‘戏曲村超’真热闹!”来自钜桥镇的参赛选手笑着说。作为河南省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咱村有戏”淇滨区“戏曲村超”以“全民参与+文旅融合”强势破圈。活动中,戏曲“小白”与资深票友同台竞技,桑园小镇、许沟村等景区变身“流动舞台”,打造“戏在景中唱、人在景中演”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以“片区特色+文旅元素”为亮点,金山街道参赛者融入白蛇传说元素,上峪乡参赛者结合淇河文化进行演绎,钜桥镇参赛者突出大平调非遗特色,形成“一乡一主题、一场一亮点”的展演模式。
淇滨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这场活动不仅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舞台,更成为展示淇滨文旅资源的“活名片”。如今的淇滨区,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柜中的展品,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未来,淇滨区将持续创新文化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文化动力。”淇滨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