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桑坪镇:昔日“脏乱差” 今朝美如画
时间:2025-07-04 09:54:57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彤 通讯员 章东丽
盛夏时节,走进南阳市西峡县桑坪镇塘岈村,眼前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平坦宽敞的道路两旁,鲜花争奇斗艳,随风摇曳;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上的山茱萸林郁郁葱葱,山下的袋料香菇棚里热火朝天,到处都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
塘岈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村里有15个村民小组,住着2225口人。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就设立了修阳郡,也叫永乐城。不过到了隋初,郡县被废除后,曾经繁华的城镇慢慢消失,塘岈村也跟着衰落了。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垃圾随便扔得到处都是,而且村里就靠种点庄稼,没啥别的营生。这几年,塘岈村铆足了劲儿,以党建为引领,一边整治环境,一边发展产业,还狠抓乡风文明建设,誓要把小山村打造成宜居、能挣钱又有好风气的好地方。

环境大变样:从“脏乱差”到“景中画”
“以前村里那叫一个乱,垃圾扔得到处都是,一下雨,路上全是泥水,根本没地方下脚。”该村老教师袁瑛站在进村的大路上,指着平整的柏油路和整齐的民居感慨地说,“再看看现在,路修得又宽又平,路边还种满了花,房子的墙都刷得雪白雪白的,家家户户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住着别提多舒坦了!”
为了彻底改变村子的面貌,塘岈村党支部带着大伙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陈年的垃圾全被清走,那些破破烂烂的围墙、废弃的猪圈鸡圈、没用的香菇棚也都拆了,老旧旱厕也改造成了干净卫生的新式厕所。村里还争取项目资金建了污水处理站,再也不怕污水横流了。不仅如此,村道两边种上了三万多株桂花、银杏、红叶石楠和高杆月季,一到开花的季节,那叫一个香。村里还新建了3个1500平方米的大游园、3处广场,装上了68盏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为了方便大家出行,村里自己凑了30多万,又争取了相关补助资金,把原来的小路拓宽,铺上了沥青。完成了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了1600米的鹳河生态堰。现在的塘岈村,彻底变了模样,成了人人羡慕的美丽乡村。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我住着心情都舒畅,亲戚朋友也爱往我家跑了,没事儿就来我这儿喝喝茶、聊聊天。”塘岈村上院组的王田笑着说。
产业多元化:从“单打一”到“百花放”
夏日的塘岈村大寨沟组,青山绿水环绕,一沟两岸的山茱萸树上挂满了青绿的果实,村民们正忙着在林间除草、施肥,管理这些“宝贝疙瘩”。“可别小瞧这些山茱萸树,它们就是我们的‘摇钱树’!”村民们乐呵呵地介绍,就这一个沟,靠山茱萸,每家每年平均能收入3万多块钱。
以前,塘岈村的产业太单一,村民们除了种地,就只能出去打工,挣点辛苦钱。“想要乡村发展,必须得有自己的产业,不然老百姓啥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塘岈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光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村里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鼓励大家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采用“公司 + 协会 + 农户 + 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两个专门销售中药材和食用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村里建起了40万袋的标准化香菇基地,全村种植香菇达800多万袋,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除了香菇,村里还引导大家种植山茱萸、黄精、连翘等。村民们都说:“现在咱是多条腿走路,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风更文明:从“旧习俗”到“新风尚”
环境美了,钱袋子鼓了,塘岈村的乡风文明也跟着“升级”了。村里特别重视弘扬好风气,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设立了“乡村光荣榜”,把村里的好人好事都展示出来;还修建了修阳文化墙,讲村里的历史故事;成立红白理事会,把“倡导低彩礼、零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写进村规民约。
“以前办喜事,彩礼越抬越高,酒席越摆越阔气,大家面子上风光,背地里却为钱发愁。”该村妇女主任杨文丽掰着指头算,“现在好了,红白理事会一管,彩礼少了,婚礼简单又热闹,大伙都松快了!”更让老人们欣慰的是,村里风气变了——过去有人活着不孝,老人去世后却大操大办充面子;现在年轻人都抢着孝顺父母,逢年过节陪老人唠嗑、给老人添新衣,孝道真正落到了实处。
如今走在塘岈村,不仅能看到白墙黛瓦的美景、听到产业丰收的喜讯,更能感受到邻里互助的温情。从“脏乱差”到“景中画”,从“单打一”到“百花放”,从“旧习俗”到“新风尚”,这座千年古村正焕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