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医专二附院:成功入选国家临床中心“智能化临床研究联合体专项”首批成员单位
时间:2025-07-04 10:31:3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卢闯 刘旭
由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临床中心”)联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国家临床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常州)共同设立的“2025年度智能化临床研究联合体专项”已完成首批成员单位遴选,共103家单位成功入选,覆盖全国26个省份。其中,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骨科医院、漯河市立医院)成功入选国家临床中心“智能化临床研究联合体专项”首批成员单位。

专家资源雄厚,学科布局系统多元
首批示范学科为骨科与运动康复,已汇聚942位副主任及以上PI(主任480人、副主任462人),构建起一支权威性强、活跃度高的研究型临床专家队伍。学科覆盖创伤、关节、脊柱、骨肿瘤、运动医学、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等核心方向,并延伸至足踝外科、小儿骨科、手足外科等多个亚专科,实现专科深耕与多学科协同并重的格局。
伦理互认推进加速,数据互联稳步落地
联合体已推动包括联合体成员在内的160家单位加入伦理联盟,大幅缩短启动周期至1个月内。同时,正在加快与各成员单位的HIS系统对接,目前已有31家医院完成接入,为临床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与实时分析奠定了基础。有效破除伦理壁垒与信息孤岛,提升研究效率与质量。
统一标准机制健全,能力均质建设提速
联合体通过构建“五统一机制”实现资源统筹、能力下沉,全面提升临床研究水平:统一管理机制、统一启动时限、统一数据工具、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培训体系。该机制不仅提升了研究可控性和可持续性,也为成员单位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参与支撑。
监管体系协同推进,科学监管路径初显
联合体由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深度参与,同步探索“前端设计—过程监控—末端追踪”的全链条监管模式,为构建科学、可验证的临床研究监管体系提供新路径,也助力优化新药审批流程和上市前风险管控。
AI与大数据深度赋能,打造智能化临床研究新范式
联合体将持续推进AI与大数据在全链条深度应用,打造“临床-科研-伦理-数据-转化”五位一体新范式,推动研究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提升研究质量与转化效能,构建贯通学术、产业、监管的智能化生态。

专科建设是医院立院之本、强院之基,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品牌效应等。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骨科医院、漯河市立医院)骨科作为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开放9个病区,分设脊柱、关节、创伤、骨肿瘤、显微外科、矫形、骨内科、中医骨伤、小儿骨科、足踝外科、智能微创骨科、运动医学等10余个专业组。医院建设的“河南省数字与智能骨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名单,数字智能骨科实验室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与郑州大学合作成立了智能数字骨科及智能医工装备研创中心。漯河市骨科创伤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市重点实验室,漯河市骨科联盟牵头组建单位,挂牌成立了漯河市骨科创伤救治中心,被授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示范基地。同时,医院积极发挥优势学科资源聚合优势,以点带面、以面带全,2024年,运动医学科、护理专科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神经内科、创伤骨科、显微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普外科是漯河市临床重点专科,足踝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是漯河市临床重点培育专科,胸外科、小儿骨科、儿科、内分泌科是漯河市临床特色专科。漯河市病案管理医疗质控中心、漯河市麻醉质控中心、漯河市临床用血质控中心、漯河市内分泌专业质控中心、漯河市静脉血栓栓塞症诊疗质控中心等市级质控中心挂靠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未来,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骨科医院、漯河市立医院)将借成功入选国家临床中心“智能化临床研究联合体专项”首批成员单位之际,持续坚持以学科赋能、全面提升临床专科能力为抓手,促进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再提升,开创一专多强、多学科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科研教学型高水平医院和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建设,奋力打造开放创新的现代化“三甲”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