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跳跃经济”铺宽乡村致富路
时间:2025-07-04 10:38:5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朱鹏
6月30日,在信阳市平桥区甘岸街道徐堂村的蚂蚱养殖大棚内,一台载满新鲜饲草的电动滑轨车正缓缓移动,62岁的村民王道友站在车上,手臂轻扬,不时地将青翠的饲草均匀地撒向地面,在一片“沙沙沙”的扑腾声中,一群蚂蚱蜂拥而至,短短片刻便将饲草抢食一空。
“这些‘小家伙’嘴刁得很,只认新鲜的玉米秸秆和青草,一天得喂上四五次,每天光草料就要消耗1000多斤。”王道友擦了把汗,语气里透着养殖户特有的熟稔。
2022年,在外打工的王道友偶然捕捉到蚂蚱养殖的商机,便专程前往河北、山东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学成归来后,在甘岸街道办事处和徐堂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承包了1600平方米的大棚,正式开启了他的“蚂蚱致富经”。
“蚂蚱现在正经历最后一次蜕皮,也叫‘羽化’,之后的成虫就能飞了。”指着大棚里跃动的虫群,王道友熟练地讲述着它们的成长密码,“一颗卵到成虫,需经历四次蜕皮。羽化后交配产卵,当成虫达到‘公黄母白’特征时,就到了最佳捕获期。”
王道友口中的主角,正是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东亚飞蝗。这种昆虫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食新宠,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甲壳素、抗菌肽、神经肽等活性物质,还是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的重要原料。
在王道友看来,蚂蚱养殖有其独特优势,“一次性投入虫卵,成虫后能自行产卵孵化,形成循环养殖,管理相对省心。关键就是控制好大棚的温度、湿度,保持干燥通风。”然而,“省心”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2023年的一次深刻教训让他记忆犹新——因疏忽了对饲草来源的严格把关,残留的农药险些让他辛苦经营的蚂蚱“全军覆没”。
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王道友的养殖技术愈发成熟,严格的管控也换来显著回报。“从3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一年可收获4茬蚂蚱,每茬的产量可以达到2000多斤。”他算起了经济账,“南阳、周口等地的企业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优质成虫,一年下来收益可以达到15万元。”
尝到甜头的王道友对未来信心满满:“计划明年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一倍。”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这些充满活力的“跳跃”力量,一定能奔向更广阔的市场,让自己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