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张猛、耿月华、马庆周一行赴淇县指导玉米病虫害防治
时间:2025-07-24 10:16:4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董菲
“张老师,您看这几亩玉米,是今年刚引进的耐密型品种,现在正处在大喇叭口期,就等着您来给把把关呢!” 7 月21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张猛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耿月华及马庆周博士一行3人来到鹤壁市淇县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实验基地,展开了一场针对性极强的技术指导与调研活动。抵达基地时,鹤壁市淇县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周早已等候在田埂边。李文周一边引导大家走向田间,一边兴奋地介绍着基地的近况。
顺着李文周手指的方向,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叶片翠绿厚实,株型紧凑有序。张猛教授俯身拨开一株玉米的叶片,仔细观察着心叶的生长状态,随后向大家解释道:“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转折期,此时玉米雄穗开始分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对水肥需求剧增,同时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窗口期,直接关系到后期的授粉和灌浆。”
据了解,玉米螟作为河南地区玉米的常发性害虫,其幼虫会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造成 “花叶”“折茎”“烂穗” 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减产 20% 以上。针对这一问题,张猛理事长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指导方案:推荐使用 5% 甲维盐乳油 15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甲维盐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生物源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而且持效期可达 10-15 天,正好覆盖玉米螟的孵化高峰期。” 张猛理事长说,考虑到基地采用的是耐密种植模式,植株间通风透光性相对较差,建议在施药后 3-5 天进行一次补喷,确保防治无死角。
此次走访调研,除了虫害防治,团队还重点关注了玉米锈病的防控工作。“近几年,玉米锈病在河南省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张猛教授说,玉米锈病主要分为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两种,其中南方锈病由于传播速度快、危害程度重,近年来在河南南部地区尤为突出。两种锈病均以夏孢子通过台风降雨传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流行。
“防治锈病,关键在于‘早’,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张猛教授强调,“建议在玉米抽雄前 5 天左右,及时喷施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者 20% 丙环唑乳油 1500 倍液,这两种药剂不仅对锈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还能兼防玉米大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起到一药多防的作用。”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基地的长远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李文周表示,淇县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 “头雁” 学员带动的示范基地,不仅要在种植技术上起到引领作用,更要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种植模式。
李文周激动地表示:“在专家教授的指导和学会的智力支持下,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我们一定会把合作社建设成当地示范点,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此次调研,不仅为合作社的玉米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更搭建起了学会服务乡村振兴的连心桥。正如李文周所说:“只有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心坎里,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