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分行:纪检监督赋能金融“五篇大文章”筑牢政策落地“廉洁堤坝”
时间:2025-07-24 14:58:33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通讯员 张勇 董娟 沈雪
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分行纪检部门通过多维度的监督探索与创新,努力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书写注入监督力量与廉洁底色,用监督的“方圆规矩”,保障金融服务民生的“精准流畅”,切实把民生福祉落进百姓“钱袋子”。
“显微镜”下的监督智慧: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金融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在跟进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专项监督时,该行监督人员发现某金融机构上报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台账存在“数据美颜”现象——系统显示政策执行率达标,但深入核查发现3笔贷款实际不符合激励政策条件,暴露出政策性资金“跑冒滴漏”的风险。
为了深入挖掘问题根源,监督人员采取下沉式监督。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现场座谈、调阅原始贷款资料三重验证,锁定个别机构为追求考核指标,存在放宽准入标准的违规操作。针对这一情况,监督人员开展穿透式问责,不仅严肃追查具体经办人的作风问题,还深入追溯部门内控机制存在的漏洞。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建立了“双人交叉审核”的台账审核机制,从流程上阻断政策套利空间。此外,还构建了“闭环式整改”体系,联合业务部门建立“内管+外查”双线监督模式:对内强化货币政策工具全流程管理,对外通过综合执法检查比对贷款台账与核心系统数据,杜绝结构性信贷资金被违规套取,确保每一笔普惠资金都能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养分”,而非仅仅是报表上的“漂亮数字”。
“熔炉淬炼”的创新实践:让监督难题在革新中破局
基层纪检工作常面临“熟人社会”“专业壁垒”双重挑战。在开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专项监督时,该行监督人员遇到“专业看不懂、问题说不透”的尴尬:如,2024年9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向10个过审项目投放贷款7074.5万元,均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符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报销条件的贷款尚未落地。
为突破这一困境,监督人员迅速组建跨界战队,联合信贷、调查统计部门的业务骨干,一对一跟班学习,恶补ESG评价等专业知识。同时,创新监督路径,基于历史和漯河市经济结构开展分析,与当地发展和改革委、工信部门开展座谈,了解掌握辖区科创项目融资需求情况,以及银行机构专项对接情况。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与发展和改革委、工信部门对接,梳理符合要求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清单内企业的支持力度。2025年前五个月,全市金融机构共支持科技型企业468户、24.72亿元,向设备更新过审项目清单主体发放贷款26笔、3.37亿元。如今,纪检监督小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金融啄木鸟”,在监督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中,监督人员既能严守政策底线,又能为解决实际问题出谋划策,探索出“监督跟着政策走、问题围着民生找”的有效监督模式。
“浪潮之上”的改革担当:让监督成为金融创新的护航者
为进一步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走深走实,今年6月结合辖内实际,漯河市分行建立了“三单两表一机制”工作落实制度,并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纪检部门主动学习方案内容,结合工作开展,加强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推进的政治监督、专项监督,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不断推动基层央行履职规范化,为辖区金融稳定和政策落地提供纪律保障,提升整体治理水平。这种“融入式监督”让监督人员深刻体会到,只有真正理解金融“五篇大文章”背后的民生温度和发展逻辑,才能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关系,让纪律成为金融为民的“安全网”,而非束缚金融创新发展的“束缚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