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出山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抗旱保秋显担当
河南经济报记者 宋莹莹 通讯员 张洁瑜 丁楚桐
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让西平县遭遇多年不遇的旱情。面对“渴”盼水源的土地和群众焦急的眼神,西平县出山镇强化党建引领,拧紧责任链条,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动群众拧成“一股绳”,用实干为庄稼“解渴”,为秋收护航。
在谭山水库旁的现代农业提灌站,机器轰鸣,清水正通过管道源源不断涌向农田。西平县出山镇大苏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尊柱带着党员在田间查看水流情况。

“赵书记,这提灌项目现在每天能灌溉多少亩地?”记者问。
“这是县农业农村局帮咱建的‘救命工程’,一天能浇100多亩地。旱情一开始,党支部就召集党员分工,谁带工、谁盯管道、谁协调地块,清清楚楚。现在全镇推行干部包片下沉,责任到岗到人,响应快得很!”赵尊柱说。
为凝聚抗旱共识,西平县出山镇依托广播、便民微信群等载体,广泛普及高温应对与灌溉技术,动员群众用小型设备就近取水,形成镇村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抗旱合力。目前,已累计保障6万余亩农田灌溉,用“水足苗壮”的实效守护秋收希望。

西平县出山镇罗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水泉背着工具包在机井旁检修设备,双手沾满油污,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
“张书记,您每天要跑多少村修设备?”记者跟随他走向灌渠时问道。
“全镇的机井、灌渠就是‘毛细血管’,哪坏了都不行。我们这阵儿排查维修了169眼机井,还新打了6眼深水机井,整修了1.2公里灌渠。前几天李庄村机井烧了电机,我们修到后半夜,绝不能耽误浇地!”张水泉擦了擦汗说。

在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的田垄间,暑气蒸腾。牛昌村党支部书记王强的身影穿梭在一人高的玉米地里,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胸前的衣襟。他一边快步走向新修的机井,一边和赶来帮忙的张水泉交流水井存在的问题。不等张水泉回应,不远处传来两户村民的争执声。王强立刻加快脚步赶过去,原来是村民为浇水顺序起了分歧。
"老文,你家玉米先浇,老李你那几亩玉米再等半小时,保证都能浇上!"他说,用水紧张时难免有摩擦,必须在现场盯着,及时处置群众反映的地头纠纷、争井争吵,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多跑几趟,大家才能都安心,这是咱干部的本分。"
在出山镇酒店村的田埂上,出山镇酒店村党支部书记王红丽的身影总在玉米地与村民院落间不停穿梭。每遇见一名村民,都会快步迎上去问一句:“家里的地浇到哪块了?水管够不够长?”
“王书记一直在为我们的水着急……”困难党员刘福兴的话还没说完,远处传来维修工的喊声,说前面的引水管道有点渗漏。王红丽立刻摆摆手,便和维修工、几个村民一头扎进玉米地。

枝叶划过胳膊留下道道红痕,她浑然不觉,只顾着在田垄间查看玉米地浇水情况。记者跟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想问问村里的灌溉进度,她却一个劲儿地摆手,她说,真不是我不配合,你看这太阳毒的,地里多等一分钟,苗就多一分危险。旱情真的很急,我一点都不想接受采访,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让村里这些地都能浇上水——多问一句、多跑一步,可能就保住一亩苗。
从引水上山到设备检修,从调解纠纷到帮扶群众,西平县出山镇用党建引领凝聚起抗旱合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田间彰显,党员的先锋本色在一线闪耀,每一滴滋润庄稼的水珠里,都映照着“人民至上”的初心。
旱情终会过去,但这份党建引领下的担当与合力,将永远留在老百姓心里,成为守护丰收的力量源泉。正如当地广为流传的那句话:“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