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二院:以“承上启下”的发展模式让中医馆建设步入快车道
时间:2025-07-31 16:37:1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马晓鸣 杨浩
“我们郏县第二人民医院是以‘承上启下’的工作模式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及前沿的中医康复技术,而且我们还要对基层卫生院进行对口技术帮扶,采取传帮带教的方式帮助基层卫生院提高诊治服务水平,同时我们还要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医疗服务。通过以上形式,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筑牢根基,促进我们二院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该院党委书记邢军伟感慨道。

采访中,当提起基层卫生院的中医馆建设时,该院中医科主任谢俊鹏感到很欣慰,他说,该院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通过远程会诊、医护人员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不仅提升了科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更促进了医院中医科的发展。目前,医院开展的中医特色技术有元气针、小儿微刺、中医诊治、传统中医技术、常规疼痛技术等。该科室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更在基层卫生院发挥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独特作用,因此赢得了当地疼痛患者的好评和青睐。
在该院中医科诊室里,前来就诊的患者来往不断。“来到这里的患者很相信中医,我们的中医技术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谢俊鹏这样对记者说,去年7月,家住冢头镇68岁的退休教师李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平时四处求医问药,效果时好时坏。在一次干农活儿时,由于劳累过度,导致腰部疼痛难忍,白天走不成路,晚上睡不成觉,坐卧不安。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便来到郏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求治。经过检查诊断,李某的疾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痛引起的多种不适。谢俊鹏采用小针刀、针灸、元气针等疗法,对李某患病部位进行治疗,做完治疗后他的疼痛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当场就能行走。又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李某各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为表示感谢,他将写有“妙手银针解疾苦 德高品端有爱心”的牌匾送到了中医馆医护人员的手中。
“中医馆在我们医院开设以来,其中医技术不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疾病方面效果相当好,而且在治疗或者调理小儿脾胃虚弱、厌食等方面发挥的效果也是相当好的。”谢俊鹏说,前不久,他们县城内3岁幼儿小雷(化名)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医院求助。原来,小雷一年多来挑食、不吃饭,相比同龄孩子个子瘦小,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自从去幼儿园上学后,吃饭问题便成了妈妈最头疼的事儿,家长因此十分焦虑。后经过朋友介绍,来到这里。经过诊断,小雷属于脾胃虚弱导致的纳食差,谢俊鹏根据幼儿情况,采用小儿微刺疗法,经过5次的治疗,孩子饮食逐渐正常,胃口变好,家长也因此不再焦虑。随后把感谢的锦旗送到了科室。“临床上,像小雷这样挑食的孩子很多,针对儿童脾胃虚弱的治疗,我们采用小儿微刺疗法,避免孩子吃药打针,这种疗法患者疼痛感微弱,孩子配合度很高,因此这种绿色疗法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谢俊鹏说。
该院中医康复科和中医馆建设是作为医院的特色专业科室,为进一步发挥中西医融合优势,推动科室跨越式发展。具体做法:首先,创新康复治疗模式,将传统中医康复技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如针灸(普通针刺联合头针)与运动疗法配合,脑卒中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8%。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强化临床疗效验证,推动特色技术升级。其次,优化服务体系,打造满意品牌。完善“一站式”康复服务,专人全程跟进评估、治疗、随访,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扩大“康复暖心行动”,为慢性病、术后患者建立个性化档案,联合心理门诊开展多学科干预;增设无障碍设施,上半年获赠锦旗5面。第三,深化区域协作,扩大辐射影响。与王集乡卫生院等基层机构组建专科联盟,派驻骨干帮扶,开展技术培训、远程会诊;上半年开展社区义诊20次,覆盖13个乡镇,服务超1000人次。畅通双向转诊,建立“康复专家巡诊日”制度,推动区域康复服务同质化。第四,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学科根基。选派3名骨干赴省级医院进修康复评估、康复工程等紧缺技术。开展“康复技术实操”培训,强化针灸、推拿等基础技能考核,确保全员达标。第五,加强文化传播,彰显中医特色。联合社区、学校举办健康讲座6场,制作科普短视频通过新媒体传播。邀请市民体验针灸、耳穴压豆等疗法,宣传典型案例,提升社会知名度。
下一步, 该院将以中西医融合为特色,建设区域中医康复标杆专科,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