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在兰考,再见“我的阿勒泰”
时间:2025-07-31 10:21:37    来源:河南经济报-河南经济网    

  ■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国喜 左世周 李一功 文/图

  “绿毯上”,羊儿在悠闲地觅食。

  开栏的话: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重要要求,为河南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展现河南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本报记者下基层、进企业、到田间,与专家对话、和群众畅谈,挖掘典型经验、创新做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并充分展现河南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的生动实践和成效。

  在兰考,找到了“我的阿勒泰”。

  走进藏在兰考的黄河湾风景区,满眼都是绿色,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了。

  站在坝头远眺,黄河的“豆腐腰”尽收眼底。黄色的河水,和着岸边的绿色长廊,加上夏风习习,沁人心脾。弯弯的河道,连着朦胧的苍穹,旖旎风光映入眼帘,领略了母亲河的魅力。

  “几”字湾的嬗变

  公元1855年,黄河从兰考铜瓦厢处决口改道,注入渤海,形成了黄河下游现有河道雏形,留下了“几”字形最后一道湾。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此决口,黄河大堤内形成了多处沙丘沙岗、滩涂湿地、岛屿沙湾等。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

  这道湾就在东坝头镇。

  王进东还记得,自己在黄河滩种下的第一棵柳树。作为黄河湾风景区的管护员,他一开始就对植树护绿笃定不移。

  “小时候的东坝头,都是盐碱地,种啥啥不成,那时候,我还记得焦裕禄发动我们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王进东说,“我清晰地记得我最初种下的那批柳树,大部分都成活了。那时候,真担心盐碱地种不活呢!”

  记者和王进东站在坝头,远眺黄河,看到的是一条大河岸边绿,风平浪静的河水缓缓东流,用绿色包围的黄河大堤,就像一条绿色长城,变成了兰考人民的生命安全线、抗洪保障线和旅游生态线。特别是随着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的建设,这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竟成了游客游玩休闲的网红打卡地,亦是见证华夏文明的天然博物馆。

  东坝头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说,昔日狂风卷着黄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水清岸绿、鸟鸣林秀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现在,这里还建成了生态廊道,经常举办一些体育赛事,也成为白鹭、丹顶鹤等200余种野生动物的家园。

  在东坝头镇朱庄村村民崔抗看来,黄河湾的变化是用“一滴汗水摔八瓣”换来的。今年73岁的崔抗清晰地记得,一到夏秋季节,家家户户担惊受怕,头顶烈日修堤坝,生怕黄河再次从“豆腐腰”处决口。“前些年,省市领导到岸边督战,确保了黄河安澜。”

  “现在的环境好了,各种动物也多了起来,像野兔、野鸡,甚至大雁、白鹭、天鹅等也经常出现在黄河湾。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水害没有了,庄稼就能丰收了。”

  当地媒体朋友说,东坝头镇南抓板材旺,北抓牛羊壮,西部围绕黄河做文章,已形成“板材加工、机械铸造、家具部件、服装轻纺”四大产业格局。立足黄河滩区面积大的区位优势,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入手,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有效实现了生态与增收“共进”、增绿和发展“双赢”。

  邂逅“湾”处之美

  一对年轻学子这样形容黄河湾风景区:清晨时分,薄雾氤氲升腾,轻柔地笼罩着大地,给整个区域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待到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倾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碎金般闪烁的光芒与天边的晚霞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

  到此采风的专职摄影师刘旭,手持相机不停地将美景尽收镜头。她说,眼前是无尽的绿意,耳边是风的低语和自然的和声。这一刻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放下烦恼,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间尽情奔跑,让清凉的风拂过脸颊,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广阔无垠的天空和青翠的草地,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好体验,如果非要用言语来形容,大概是“云霞争变,风雨横田”,终日静坐,清风洒然。

  “新时代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机。游客沿着52公里高标准旅游环线前行,一侧是巍然屹立的防洪大堤化作绿色长城,另一侧则是苜蓿草场随风起伏绘就生态画卷。黄河湾风景区以红色基因为脉络,串联起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等地标,系统展示了共产党人治黄兴邦的奋斗史诗。”可能是受工作环境的熏陶,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出口成章,令人钦佩。

  “带着孩子亲近自然,寓教于乐,我感觉,不用远赴新疆阿勒泰,在这黄河岸边就能领略到那般纯净而又震撼人心的美,实在是意想不到的惊喜。”来自开封市区的游客陈艳华看着两个孩子在如茵的草地上,尽情嬉戏,将童年的美好留在了绿意盎然的草地。

  吾心安处,便是“阿勒泰”

  “央视热播剧《我的阿勒泰》曾使许多‘草原迷’心驰神往。随着口碑的传播,黄河岸边的‘阿勒泰’知名度也在不断攀升。一到节假日,路上堵车是家常便饭。我曾经遇到好几个拿着高档相机的中年人,就在岸边搭帐篷,住了好几天。”梁东风是东坝头镇朱庄村人,40多岁的他略显苍老,“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植大蒜、小麦、玉米,收入不低。恰逢黄河湾风景区开放,我就购买了160只羊,除了管理庄稼外,其余时间都在这里放羊。遇到外地游客,还可以给他们讲讲黄河故事。”

  “你不但尽享黄河红利,还成了‘最美免费导游员’。”

  “只要是关于这段黄河的故事、典故,我基本上都知道。”梁东风说着,还有点儿不好意思,“我没有多少文化,话说过头了。”

  已是中午时分,梁东风挥起羊鞭,向空中摇了几下。“嘘……嘘……”吆喝着群羊,往回赶,“欢迎你们来俺黄河湾,多替俺们宣传宣传。”

  随行的地方媒体朋友说,丰饶的水系滋养出大片葱郁的芦苇丛与肥美的草场,它们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翠浪,一直绵延至天际,与湛蓝的天空相接,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诗画。

  当太阳缓缓进入西山的怀抱时,游客坐在草地上,有的围坐成一圈,轻声细语地交谈着,有的则独自静坐,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这里是大自然的怀抱,是心灵的归宿。有时候,光是看着这片草地,便能让人放下所有的烦恼和压力,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愉悦。”陈艳华说。

  迷恋这片土地的,不单有我们自己人,还有国际人士。7月26日,在郑州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嘉宾,组团来到东坝头镇的黄河湾风景区,来自埃及的亚洲研究和翻译中心创始人、主任艾哈迈德·穆斯塔法(Ahmed Hassan Ahmed Mohamed Moustafa)说:“水总是给予人们宽容与包容的力量。无论是江河还是大海,都会让人变得更加坚韧。”

  从防风固沙的泡桐林海到水产丰美的生态湿地,从贫困灾区到旅游景区,黄河湾的蝶变恰似一幅渐次展开的水墨长卷,既留存着历史给予的深刻烙印,又焕发着新时代的青春光彩。

  当暮色降临,纪念亭飞檐上的风铃轻响,与归巢鸟儿的啁啾交织成韵。黄河,这条曾让无数文人墨客咏叹的大河,此刻正以温柔的姿态环抱着这片新生的土地。

  黄河奔涌不息,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岸边的“阿勒泰”静静守望,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绿色传奇,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编辑:王丽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