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龙亭区:以“非遗+”为笔 绘就千年文脉新图景
时间:2025-08-05 16:18:4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当汴绣的彩线在指尖织就宋时月色,当古琴的余韵漫过龙亭的飞檐翘角,这座矗立在八朝古都心脏的城区,正以“非遗+”的巧思,让沉睡的千年技艺在新时代苏醒。开封市龙亭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雨带你走进龙亭区,探寻非遗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作为开封文旅核心区,龙亭区的非遗版图如一幅厚重的宋画徐徐铺展:2项省级、12项市级、48项区级非遗项目,以宋文化为根脉,在传统技艺、音乐、美术等领域绽放异彩。1个省级传习所与51位各级传承人,恰似散落在画卷上的墨点,串联起中原文化的基因密码。在这里,百年白记的糕点香里藏着市井温情,汤氏古琴的弦音中流淌着文人风骨,每一项非遗都是时光淬炼的文化琥珀。
“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源头活水。龙亭区以“非遗+”为钥匙,打开了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之门。
“非遗+活动”让文化走出深闺。在“百家非遗进景区”的喧嚣里,在非遗集市的烟火中,汴绣的针脚与糖画的甜香相遇,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新媒体平台的镜头下,打铁花的璀璨星河、古琴演奏的空灵意境被千万人看见,非遗在数字时代长出了飞翔的翅膀。

“非遗+教育”让文脉浸润童心。自2015年起,素花宋绣艺术传习所的“汴绣进校园”项目,如春雨般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让宋时针线活在稚嫩指尖重生;开封大学的“宋代茶艺”课堂上,学子们执壶注水间,与千年前的文人雅士隔空对饮。教育的土壤里,非遗的种子正破土而出。
“非遗+产业”让技艺焕发经济活力。百年白记的糕点从市井小摊走向近500家门店,香甜滋味飘向海外;汤氏古琴于2020年叩开互联网大门,弦音透过现代商业模式传遍四方。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营销,非遗不再是养在深闺的古董,而成了带动产业兴旺的新引擎。

“非遗+旅游”让古今交融成景。万岁山武侠城的打铁花,将夜空烧成流动的星河,成为游客必赴的视觉盛宴;清明上河园里,吹糖人的老者捏出憨态可掬的生肖,糖画艺人的铜勺在青石板上勾勒出甜美的时光;民宿中,宋词乐舞的婉转旋律里,游客醉入宋时梦境。非遗与旅游的相拥,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了与历史的温柔邂逅。

“我们要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肌理。”开封市龙亭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雨的话语里透着笃定。下一步,龙亭区将以文旅强市示范区为舞台,让非遗展陈、体验走进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个角落,让“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的画卷愈发斑斓。当更多人在汴绣的丝线里触摸历史,在古琴的弦音里听见乡愁,这些流淌的文化记忆,终将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