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源汇区:抗旱保秋稳生产 护好群众“粮袋子”
时间:2025-08-10 11:30:43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张晓亚
当前,秋粮生长进入关键期,面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带来的旱情挑战,漯河市源汇区积极行动,以会商研判定方向、以责任闭环抓落实、以精准服务解民忧,用实干担当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科学研判,下好抗旱“先手棋”
“当前玉米正处于灌浆期,持续干旱将直接影响作物产量。”8月1日,源汇区抗旱保秋会商研判会现场,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水利局负责人围绕墒情数据、水源调度、技术方案展开热烈讨论。这场跨部门的会议,不仅精准分析了全区秋粮作物的受旱情况,更明确了“分类施策、因墒抗旱”的工作思路。
“早一天部署,就多一分主动。”源汇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第一时间成立抗旱保秋工作指挥部,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统筹,3个秋收生产管理专班和2个技术服务组下沉一线,形成“指挥部统一调度、部门协同联动、乡镇具体落实”的工作闭环。应急管理部门加密预警信息发布频次,水利部门加强与上游水库联动调水,各乡镇则建立“日报告、周会商”机制,确保旱情动态实时掌握、应对措施精准落地。
科技赋能,激活抗旱“新动能”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抗旱保收进入关键阶段。源汇区科技局迅速行动,组织科技特派员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党支部书记、种植大户及群众面对面交流,详细询问抗旱浇地过程中在水源调配、设施运行等方面的具体难点堵点,实地查看土壤墒情、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地块及玉米生长情况,将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与贴心服务送到农户身边。
为让服务更精准,源汇区科技局推动下沉农技服务人员与科技特派员提前摸排辖区种植户分布,结合不同区域旱情特点“量体裁衣”:既当技术指导的“联络员”,帮农户传递疑问、对接专家;又当政策服务的“宣传员”,把土壤墒情、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信息送到田间地头,让科技服务的“神经末梢”直达抗旱一线。
在空冢郭镇的玉米田里,科技特派员与农技人员俯身查看土壤湿度,仔细观察玉米叶片舒展度与根系生长状态,结合近期气候特点精准分析旱情影响。针对种植大户关切的灌溉问题,他们手把手指导调试精准灌溉设备,详细讲解“按需供水、节水高效”的灌溉技巧,优先保障高产地块和处于临界状态地块的用水需求,确保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切实增强抗旱工作的经济效益与民生实效,最大程度降低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精准发力,织密稳产“防护网”
在大刘镇蔡庄村的玉米田边,几台崭新的大型喷灌机正匀速作业,细密的水流滋润着干渴的禾苗。“这是区里刚调配的喷灌设施,一亩地灌溉时间比传统漫灌缩短一半,节水三成以上。”村党支部书记指着长势渐好的玉米说,村里200多亩受旱农田已全部“喝”上及时水。
针对部分地块灌溉设施老化问题,该区组建农用井保障组,对全区农用井开展拉网式排查,让“沉睡”的水源重新“活”起来。同时,投入专项资金购置10套大型喷灌设备分发至乡镇,并组织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户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
统筹兼顾,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既要抗旱保丰收,也要防患于未然。”源汇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该区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在灌溉渠道清淤时同步排查排涝隐患,在发布干旱预警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建立“旱涝急转”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既能应对“烤”验,也能抵御“汛”情。
田畴间,汩汩清水顺着渠道流入稻田;地头边,农技人员俯身查看作物长势;村委会里,干部群众正商议着新一轮灌溉计划……“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紧盯墒情变化,把抗旱措施落实到每一块田、每一株苗,确保秋粮丰收到手,让种粮群众的‘钱袋子’更鼓、‘粮袋子’更稳。”源汇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