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信阳 > 正文
淮滨:“水上长城”护良田 半世纪初心润丰收
时间:2025-08-11 16:06:43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洪唱 王长江

  8月10日,淮滨县张庄乡的千亩稻田里,汩汩清水正通过有着近50年历史的张庄大渡槽奔腾而下,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光。

  "这水来得太及时了!"张庄乡长沟村党支部书记陈虎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指挥村民调整灌溉水带。在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里,这座始建于1976年的"人造天河"再次成为抗旱主力军,守护着沿岸18个行政村万亩农田的丰收希望。

  "那时候啊,全公社的人都来了!"参与当时基建的九里村八十多岁的老党员杜友才抚摸着斑驳的砖墙回忆。1976年,14个生产队的乡亲们靠着人力车拉石头,喊着号子打夯,用四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奇迹工程。

  "上面走水,下面走车,当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九里村村党支部书记黄绪彬哼起当年的童谣:"新打的大旗两面光,东栽杨柳西栽桑......"歌声里,仿佛还能听见那个火红年代的热情与干劲,在没有机械的年代,硬是建成了这座长55.3米、高三层的"水上长城"。

  2011年,当地政府对灌渠进行硬化改造。今年夏天,持续高温让农田喊"渴"。但张庄乡的农民们并不慌张——经过全面检修的猪拱城排涝站正开足马力,将淮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入这条"生命渠"。

  "我们组织了上百台水泵,党员干部带头三班倒!"张庄乡副乡长任远扬说。农技专家在地头教大家科学灌溉,电力部门24小时待命,这条老渠的灌溉效率比往年提升了不少。

  夕阳下,28个砖拱如同岁月的琴键,水流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它不只是一条水渠,更是我们张庄人的精神图腾。"乡党委书记佘一鹏说。

  如今,党员"护渠突击队"的红旗飘扬在渠岸,村民们自发加入清淤队伍。当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正化作新时代的奋斗力量——灌区稻田受灌率超80%,金色的丰收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