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商丘 > 正文
宁陵:非遗葫芦火笔烙画漂洋过海 东方技艺惊艳世界舞台
时间:2025-08-15 15:12:43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罗合力 通讯员 宋汉超 吕忠箱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宁陵县赵村乡翟楼村的葫芦产业园,棚架间挂满了形态各异的葫芦,圆滚的肚腹、纤细的脖颈在枝叶间若隐若现,农户们穿梭其间打理藤蔓,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弥漫。这里,正是非遗葫芦火笔烙画第七代传承人翟志伟深耕多年的"艺术天地"。如今,这项发源于乡土的指尖技艺,已带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火笔为墨,葫芦作纸:千年技艺藏乾坤

  "葫芦烙画可不是简单的'烫画',铁笔的温度、运笔的力度、停留的时间,分毫之差,呈现的效果就天差地别。"翟志伟手持一根烧得通红的铁笔,在一只饱满的葫芦上轻轻游走,片刻间,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便在棕褐色的烙痕中渐渐舒展。

image_1755236761663.jpg

  这项古老技艺以火为墨、以葫芦为纸,利用烙铁的温度在葫芦天然的肌理上烫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勾勒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从选材开始就颇有讲究——需挑选形态周正、皮质细腻的葫芦,经过晾晒、打磨等多道工序后才能"动笔"。运笔时,艺人需屏息凝神,让手腕的力度与烙铁的热度精准配合,时而急如闪电,烙出利落的线条;时而缓若流水,晕染出柔和的渐变。方寸之间,既有书法的笔锋风骨,又有绘画的构图意境,更融入了"葫芦"谐音"福禄"的吉祥寓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跨越山海,对话世界:小小葫芦成文化使者

  "当外国友人摸着葫芦上的烙痕,好奇地问这是用什么'魔法'画出来时,我就知道,这门手艺能打动世界。"翟志伟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image_1755236775684.jpg

  近年来,他带着精心创作的葫芦烙画多次亮相国际展会:在俄罗斯工艺博览会上,一幅"飞龙在天"烙画引得观众驻足惊叹,外国友人争相询问东方龙的吉祥寓意;在乌兹别克斯坦国际手工艺展览上,当地农业部部长指着一件融合了中亚纹饰的葫芦作品连连称赞"I like this one",让这门东方技艺与中亚玻璃艺术完成了一场"火与光的对话",宁陵葫芦烙画的足迹也越来越远。

image_1755236756970.jpg

  更难得的是,这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翟志伟在交流中不断吸收灵感,将异域风情融入创作——比如在葫芦上烙绘丝绸之路的驼队,或是将中亚的几何纹样与中国的花鸟图案结合,让作品成为文明互鉴的载体。"葫芦是圆的,像个地球,能装下全世界的美。"他笑着说。

   技艺赋能,产业兴乡:小葫芦串起致富链

  在翟志伟的带动下,这项非遗技艺不仅成了文化名片,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链条"。如今的葫芦产业园里,除了种植、创作,还延伸出葫芦饰品、文创产品等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加工,人均年增收近万元。"以前种庄稼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学烙画、做葫芦工艺品,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翟大爷捧着自家种植的葫芦,笑得合不拢嘴。

image_1755236747440.jpg

  从田间地头的寻常作物,到登上国际舞台的艺术珍品;从祖辈相传的手艺,到带动乡亲致富的产业——宁陵葫芦火笔烙画的蜕变,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写照。正如翟志伟所说:"每只葫芦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东方的'福禄'寓意,随葫芦漂向更远的地方。"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