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李旭,男,中共党员,开封市通许县人,2011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太康县公安局老冢镇派出所三级警长。扎根基层14年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嘉奖1次。荣获太康县“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被周口市公安局评为优秀教导员等荣誉。

2011年秋,刚穿上警服的李旭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太康县老冢镇的泥土路。谁也没想到,这一扎根,便是十四个春秋。从青涩的新警到乡亲们随口能喊出名字的“小李警官”,他的脚步印遍了辖区的田间地头,警服的肩章磨旧了几副,警务背包里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唯独那份“把村里事当自家事”的执拗,在岁月里愈发清晰。
田间地头上的“解铃人”
“你凭啥往我玉米地里喷药?赔钱!”“我又不是故意的,这顺风飘过去一点,你也不能讹人啊!”
初秋的午后,太康县老冢镇谢堂村谢某和谢某某的争吵声刺破了村庄的宁静。这两家的积怨,早在多年前因琐事打架时就结下了根。这一意外事件如同导火索,瞬间点燃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双方情绪激动,很快便引发了激烈的争吵,进而演变成了肢体冲突,周边村民见状,急忙报警。
李旭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两人仍在互相指责。谢某脖子上留着抓痕,谢某某的衣角也被扯得歪斜,谁也不肯退让。“前几年你打伤我媳妇,赔了医药费就想完事?这次玉米被药坏,必须赔钱!”谢某某红着眼喊道。谢某却梗着脖子:“上次是上次,这次就喷了一点,凭啥断定是我的药害的?这是讹人!”
李旭先把两人分开,分别到家里听他们倒苦水。等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李旭带着谢某去邻村看了类似药害的玉米地:“你看这叶子发黄的样子,和谢某某家的一模一样,跟你误喷上的农药有直接关系。”谢某却依旧嘴硬:“那也不能证明就是我喷的。”
僵持不下时,李旭叹了口气:“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这钱我先替你垫上,以后你们好好相处,行不?” 谢某愣住了,想起李旭平日为村里跑前跑后的身影,看着李旭真诚的眼神,突然红了脸:“小李警官,这咋能让你出钱,我赔,我赔!”
心防至此终于松动。李旭趁热打铁,从人情常理讲到法律边界,最终双方不仅就药害损失达成赔偿协议,更在那张薄薄的调解书上,为一段漫长的积怨轻轻画上了句号。
民生小案里的“急先锋”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这是李旭常挂在嘴边的话。李旭用两起民生盗窃案的快速告破,实实在在践行了这句话。
2025年1月初的老冢镇寒气逼人,王顶村的张某急得直跺脚——停在村西头的吊车上,数千元电缆线不翼而飞,工程进度眼看就要耽搁。接到报警的李旭没多耽搁,带着队员踩着田埂上的薄冰赶到现场。
勘查现场时,他蹲在地上仔细查看车轮印,不放过任何一丝蛛丝马迹。周边监控画质模糊,他和队员对着屏幕一帧帧比对,眼睛熬得发红,终于发现同村蒋某的身影在案发时段出现在附近。连续三个晚上,李旭带着队员在村口旧磨坊蹲守,寒风灌进棉衣,大家裹紧外套盯着暗处,最终在蒋某偷偷转移电缆线时将其拦下。犯罪嫌疑人蒋某如实供述了因手头拮据盗窃电缆的事实。
没过几天,同村村民王某也来报案,大篷车电瓶没了。李旭审视两案现场遗留的痕迹,作案手法的高度相似让他警觉——极可能是同一人所为。他果断扩大侦查半径,在更大范围的视频与走访中,再次准确捕捉到蒋某的作案轨迹。他带着队员把村里的废品站挨个走了一遍,在第三个院子的角落发现了还没来得及处理的电瓶,上面的划痕和王某描述的一模一样。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链,蒋某对盗窃王某电瓶的罪行供认不讳。
两起案件迅速告破,被窃的财物重新回到主人身边。村民王某领回电瓶时感慨:“真没想到能这么快找回来。”
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2025年5月的一个深夜,老冢镇的风刮得正猛。派出所值班室的门被敲开,老冢镇孙洼行政村的养殖户老张满头大汗闯进来,声音激动:“李警官,牛棚被风刮毁,十三头牛跑丢了!那可是俺全家的命根子啊!”
李旭看着他湿透的衬衫,知道这事儿耽误不得。他当即拨通村支书电话,让村干部召集热心村民,又联系周边乡镇派出所帮忙留意。不到半个小时,三十多个人分成三组,打着手电往田间地头赶。
李旭带领的一组沿着泥地里的牛蹄印追。风把玉米叶吹得哗哗响,手电光在晃动的枝叶间扫来扫去。走到河边草坡时,脚下的泥越来越深,有人不小心滑倒,裤腿沾满了泥浆。天快亮时,蹄印在一片洼地断了线,大家只能散开扩大范围搜寻。
搜寻从深夜持续到第二天晌午,终,李旭带着人在老冢范港行政村的一片林地发现了九头牛,正扎堆啃着树叶。他安排两人先把牛往回赶,自己带着剩下的人继续搜寻。傍晚时分,在张楼行政村胡庄自然村,看到了另外四头牛的身影。
把最后一头牛赶进圈时,已是第二天深夜。老张拉着李旭的手直抹眼泪:“太感谢你们了!”李旭摆摆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十四个寒暑往来,李旭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刑侦大案,只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小事。他说:“农村的警情,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就是过不去的坎。”
如今,老冢镇的玉米地依旧年年泛着青绿,村头的大槐树下常有人念叨:“有小李警官在,咱心里就踏实。”而李旭仍像刚到镇上时那样,每天踩着晨光出门,伴着星月归来。十四年的坚守,他成长为乡村中的一棵“常青树”——扎根在泥土里,阴凉留给了群众。